【藥材來源】海螵蛸為烏鲗科動物無針烏賊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或金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的干燥內(nèi)殼。收集烏賊魚的骨狀內(nèi)殼,洗凈,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血鹵制(《雷公》)法。唐代出現(xiàn)了制炭(《千金》)、炙制(《食療》)的記載。宋代有炒制(《證類》)法。明代增加了蜜炙(《普濟方》)、煨制(《粹言》)、煮制(《保元》)、焙制(《一草亭》)等方法。清代有童便制、醋制(《治裁》),骨魚鹵制(《求真》)等炮制方法。此時,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種。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海螵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用清水漂洗至無顯著咸味,干燥,去硬殼。砸成小塊。
2、炒海螵蛸:取凈海螵蛸小塊暨勢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海螵蛸為不規(guī)則小塊;表面灰白色。體輕,質(zhì)松,易折斷,斷面粉質(zhì),顯疏松層紋;具吸水性;氣微腥,味微咸。炒海螵蛸表面微黃色,略有焦斑。
【炮制目的】海螵蛸味成、澀,性溫。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具有收斂止血,澀精止帶,制酸斂瘡的功能。
生海螵蛸擅于制酸、收斂,多用于胃吞酸,出血證。制后增強收斂止血,澀精止帶作用,多用于血崩,赤白帶下,濕疹瘙癢。
【應(yīng)用選擇】
1、生用
(1)胃痛吞酸:常與浙貝母同用,具有制酸止痛的作用。用于胃痛吞酸,或嘔吐酸水,或胃中嘈雜,如烏貝散(《中藥文獻(xiàn)研究摘要》),若胃潰瘍出血,常與白及同用,能收斂止血。
(2)出血證:常與茜草、陳棕炭、白及等同用,能收濕止血,可用于肺胃出血,尿血及血崩。研末外用,可治外傷出血。
2、制用
(1)崩中漏下:常與龍骨、牡蠣、棕櫚等同用,能增強收斂止血作用,用于沖任不固、崩漏下血。
(2)赤白帶下:常與白芷、血余炭等同用,具有燥濕和胃,收澀止帶作用,用于下元虛弱,赤白帶下,如白芷散(《婦人》)。
(3)瘡瘍不合:單味研粉外敷。亦與爐甘石、赤石脂、黃丹等研細(xì)粉外敷,具有收濕斂瘡的作用。用于瘡瘍?nèi)站貌挥撍恢埂?/p>
(4)濕疹瘙癢:常與黃柏、黃連、青黛等同用,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斂瘡的作用。用于濕疹瘙癢,反復(fù)不愈。也與蒲黃、滑石研細(xì)末外用,用于陰囊濕癢等癥。
【現(xiàn)代研究】海螵蛸主含碳酸鈣80%~85%,尚含殼角質(zhì)、黏液質(zhì)及少量氯化鈉、磷酸鈣、鎂鹽等。海螵蛸所含碳酸鈣、磷酸鈣能中和鹽酸,故能制止胃酸過多。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麩炒、煅炭、醋制等。
2、文獻(xiàn)摘錄“用血鹵作水浸,并煮一伏時了,漉出,于屋下掘一地坑,可盛得前件烏賊魚骨多少,先燒坑子,去炭灰了,盛藥一宿,至明取出用之,其效倍多”(《雷公》)。“剝?nèi)テぜ祝⒒鹬诉^,研細(xì)”(《保元》)。
【總結(jié)】海螵蛸從南北朝劉宋時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guī)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炒法,亦有生用。《本草綱目》載:“主女子血枯病,傷肝,唾血、下血;治瘧,消癭。研末敷小兒疳瘡,痘瘡臭爛,丈夫陰瘡,湯火傷,跌傷出血……同蒲黃末敷舌腫血出如泉;同槐花末吹鼻,止衄血……同麝香吹耳,治聘耳有膿及耳聾”。
海螵蛸炒后可使質(zhì)地酥脆,增強收斂生肌的功效,用于腳疾,皮膚潰爛,赤白帶下,崩中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