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很多朋友都想知道烏梅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烏梅在中醫學是如何用藥的,烏梅主要用于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等疾病,以下搜藥網小編給大家詳細講解烏梅的功效作用吧,希望大家能學到點中藥跟中醫相關知識
藥名:烏梅
別名:梅實、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功效分類:收澀藥;止血藥。
性味:味酸;性平。
歸經:肝經;脾經;肺經;腎經;胃經;大腸經。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
主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調敷。
藥材基源: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實經熏焙加工而成者。
烏梅能治療什么病
1.《本草新編》記載:鳥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2.《劉涓子鬼遺方》記載:烏梅治療一切瘡肉出:烏梅燒為灰 杵末敷上 惡肉立盡。
3.烏梅治慢性腎炎:烏梅有助腎小管上皮再生,增強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恢復,對慢性腎炎引起的血尿、蛋白尿有效。方用烏梅炭、蟬蛻各6g,辨證加入其他中藥,如玉屏風散合六味地黃湯等,每日1劑,水煎服。
4.《別錄》記載:烏梅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脈,去痹。
5.《綱目》記載: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涌痰,殺蟲,解魚毒、馬汗毒、硫黃毒。
6.《太平圣惠方》記載:烏梅治療小兒頭瘡 積年不差:烏梅肉 燒灰細研 以生油調涂之。
7.《日華子本草》記載:烏梅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
8.《綱目》記載: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
9.烏梅治霉菌性陰道炎:烏梅外洗,治療霉菌性陰道炎療效顯著。方用烏梅50g、白鮮皮15g、貫眾30g,根據臨床辨證,還可在上方中加入龍膽瀉肝湯。每劑藥煎2次,每次取汁200mk,每日洗2次,先熏后洗,再以帶尾棉球浸藥液(藥液煎好后可先取出少許另存,以備浸棉球塞入用)后塞入陰道,6小時后取出棉球,每日1次。如能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烏梅口服劑量為10g~15g。
10.烏梅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重用烏梅(一般不少于30g)對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有一定療效。方用烏梅30g、黃連3g、黃柏9g、細辛3g、花椒6g、干姜6g、桂枝6g、黨參10g、當歸10g、附子6g、白術20g、枸杞子10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分3次服,一般7日可見效。
11.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