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巴戟天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泥土,除去須根,曬至六七成于,捶扁,干燥;或先蒸約半小時后,再捶扁,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枸杞、酒、菊花制(《雷公》)法。宋代有酒煮(《博濟》)、糯米同炒(《衍義》)、酒焙(《總錄》)、面炒、鹽湯浸(《局方》)等方法。元代有酒炒(《瑞竹》)法。明代增加了酒浸、油炒、火炮(《普濟方》)、炒制(《醫學》)、鹽水煮(《入門》)、甘草湯浸、枸杞湯浸(《仁術》)、鹽水泡(《保元》)、甘草湯炒(《景岳》)、甘草汁煮(《醒齋》)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酒洗(《說約》)、酒浸蒸(《玉楸》)、并有“助陽杞子汁浸蒸,去風濕好酒拌炒,攝精金櫻子汁拌炒,理腎氣菊花同煮”的記述(《得配》)等多種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巴戟天(巴戟肉):取厚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置蒸制容器內蒸透,趁熱除去木心,或用水潤透后除去木心,切段,干燥。篩去碎屑。
2、鹽巴戟:取凈巴戟段,用鹽水拌勻,待鹽水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干?;蛉舭完?,用鹽水拌勻,蒸軟,除去木心,切段,干燥。篩去碎屑。巴戟天每100千克用食鹽2千克。
3、制巴戟:取凈甘草搗碎,加水(約1:5量)煎湯兩次,去渣,合并兩次煎液。取甘草煎液與凈巴戟天,同置鍋內,用文火煮透并使甘草液基本煮干為度,取出,趁熱抽去木心,切段,干燥。篩去碎屑。巴戟天每100千克用甘草6千克,煎湯約50千克。
【飲片性狀】巴戟天肉為空心扁圓形節段,或不規則小塊,切面淡紫色,周邊栓皮灰黃色,質韌,肉厚。味甘而微澀。鹽巴戟天質較軟韌,瞇片微帶成味。制巴戟天表面微黃色,味甜。
【質量標準】巴戟天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6.0%,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50.0%。含耐斯糖不得少于2.0%。
【炮制目的】巴戟天味甘、辛,性微溫。歸腎經、肝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的功能。用于陽痿遺精,官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生巴戟天味辛而溫,以補肝腎祛風濕力勝,適用于腎虛而兼有風濕之證,多用于風冷腰痛,步行艱難,腳氣水腫,肌肉萎縮無力等證。鹽制后功專人腎,且溫而不燥,增強補腎助陽的作用,久服無傷陰之弊。常用于腎中元陽不足,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無力,宮冷不孕,小便頻數等。甘草制后味甘,增強補益作用,多用于補腎助陽,益氣養血方中。如用于脾腎虧損,胸中短氣,腰腳疼痛,身重無力等方面。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冷腰痛:常與羌活、炮姜、牛膝等同用,具有強筋骨,祛風濕的作用,用于風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如巴戟丸(《圣惠方》);若與附子、五加皮(酒洗)、川革薢(鹽酒炒)等同用,用于冷痹腳膝疼痛,行步艱難,如巴戟天湯(《張氏醫通》)。
(2)腎陽虛衰:常與肉蓯蓉、熟地、菟絲子等同用,具有補腎助陽的作用,用于腎陽虛衰,陽痿不舉,小便頻數,遺精,盜汗,如巴戟丸(《發明》);若與良姜,肉桂,吳茱萸等同用,用于婦人子宮久冷,月經不調,或多或少,赤白帶下,如巴戟丸(《局方》);若與生牛膝同用,用于虛贏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如(《千金方》)。
(3)腎病綜合征:常與山萸肉同用,用于柯興氏癥候群的兒童腎病綜合征的患者,收到了較好的療效。
2、鹽制用
(1)不孕:常與白術(土炒)、炒杜仲、菟絲子(酒炒)等同用,具有補腎助陽的作用,用于婦人下部寒冷不孕,如溫胞飲(《傅青主》);若與炒扁豆·;炒山藥、茯苓等同用,用于婦人下焦寒濕相爭,經水將來,臍下疼痛,狀如刀刺,及不孕癥,如溫臍化濕湯(《傅青主》)。
(2)小便不禁:常與益智仁、菟絲子(酒蒸)、桑螵蛸同用,具有補腎縮尿的作用,用于小便不禁(《奇效良方》)。
(3)產后嘔吐:常與熟地黃,山茱萸(蒸)、白蔻仁等同用,具有溫腎止嘔的作用,用于婦人產后嘔吐,如溫腎止嘔湯(《傅青主》)。
3、甘草制用
腎氣虛損:常與杜仲、山藥、干地黃、菟絲子等同用,具有補腎助陽,益氣養血的作用,用于腎氣虛損,腰腳疼痛,身重無力,如無比山藥丸(《中藥成藥制劑手冊》)。
4、酒制用
(1)腰膝疼痛:常與杜仲、牛膝、川斷等同用,具有補肝腎,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用于腰膝疼痛,軟弱無力,肌肉萎縮,如金剛丸(《保命集》)。
(2)白濁:常與菟絲子、破固紙(炒)、鹿茸等同用,用于白濁(《普濟方》)。
【現代研究】巴戟天的化學成分主要有:葸醌化合物:甲基異茜草素,甲基異茜草素-1-甲醚,1-羥基蒽醌,1-羥基-2-甲基蒽醌,1,6-二羥基-2,4-二甲氧基蒽醌,大黃素甲醚,2-甲基蒽醌等。環烯醚萜苷:水晶蘭苷,四乙酰車葉草苷。其他尚有有機酸類:琥珀酸,棕櫚酸等。低聚糖類,氨基酸類及微量元素等。
動物實驗表明,巴戟天能顯著增加小鼠體重,并延長持續游泳時間。用未成年小白鼠,按ACTH生物活性檢定法試驗,結果證明巴戟天具有抑制小鼠胸腺萎縮及增加其血中白細胞數的功能。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質酮含量的作用,其活性可能是由于下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受到刺激所致。
比較巴戟天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變化,發現巴戟天經鹽炙后,紫外光譜發生了明顯變化,薄層色譜和無機元素含量也有所改變。巴戟天傳統用藥要求“去心”,文獻認為去心目的是“免人煩躁”。據現代研究,巴戟天的“木心”與根皮的化學成分有一定的差異。其微量元素鋅、鐵、錳等根皮含量較高。而有毒的鉛則在木心中含量較高,其他有關的化學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別。采用HPLC法,測定巴戟天炮制品中水晶蘭苷的含量,結果表明巴戟天不同炮制品中水晶蘭苷含量與生品比較有較大差異,生巴戟天、巴戟肉、鹽巴戟天、制巴戟天中水晶蘭苷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3.92、9.10、9.21、12.86毫克/克。
結合去心難易程度與游離蒽醌含量綜合考慮,巴戟天蒸制去心的工藝為:取凈巴戟天段,搶水沖洗,置蒸制容器內,武火加熱至蒸汽飽和時,改用文火蒸制15~20分鐘,取出,塑料薄膜覆蓋保溫,趁熱抽去木心,晾至六成干,切段,60℃干燥2.5小時[12]。用正交設計實驗對制巴戟天、鹽巴戟天炮制工藝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制巴戟天的較佳炮制工藝為:取凈巴戟天,置入等量甘草汁(相當6%甘草)中浸潤約10分鐘,倒入鍋中,8~10分鐘拌炒至甘草汁被吸盡,取出,趁熱抽去木心,切段,干燥。鹽巴戟天的較佳炮制工藝為:取巴戟天于80ml/L,的食鹽水中浸泡20分鐘,蒸15分鐘。
【附】
文獻摘錄:“有人嗜酒后患腳氣甚危,或教以巴戟半兩糯米同炒去米。”(《握靈》)“滾水浸去心。助陽,杞子汁浸蒸。去風濕,好酒拌炒。攝精,金櫻子汁拌炒。理腎氣,菊花同煮。”(《得配》)
【總結】巴戟天古代炮制方法有酒制(酒煮、酒焙、酒炒、酒浸、酒洗、酒蒸等)、鹽制(鹽浸、鹽煮、鹽泡等)、米制、面制、油制、火炮、炒制、藥汁制(枸杞子菊花制、甘草制、金櫻子制等)?,F代沿用鹽制和甘草制二種。巴戟天味辛而溫,生品祛風除濕力強,鹽制后溫而不燥,補腎助陽,甘草制增強補益作用,補腎益氣養血。
“巴戟去心”是傳統用藥的要求,根皮與根的木心部分的化學成分有較大差異,如二者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作為非藥用部分,去“木心”也有其合理性。但巴戟天根的木心是否“令人煩躁”或具有其他副作用,還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