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蛤蚧為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除去內臟的干燥體。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臟,拭凈,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酒浸焙法,并提出了其毒在眼、其效在尾之說(《雷公》)。宋代有酥制、醋制(《圣惠方》),蜜炙、酒浸酥制、酒蜜涂炙(《總錄》),煅存性(《洪氏》),炙制(《博濟》)等方法。明代增加了青鹽酒炙、酒浸炒(《普濟方》)的方法。清代有酒洗(《本草匯》)、酒浸(《串雅外》)等炮制方法。此時,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
1、蛤蚧:取原藥材,除去竹片,洗凈,除去頭、足及鱗片,切成小塊。
2、酥蛤蚧:取蛤蚧,涂以麻油,用無煙火烤至稍黃質脆,除去頭、足及鱗片,切成小塊。
3、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拌勻,悶潤,待酒被吸盡后,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干或烘干。蛤蚧每100千克用黃酒20千克。
【飲片性狀】蛤蚧為不規則的片狀小塊,表面灰黑色或銀灰白色,有黃白色或灰棕色斑紋;質韌,脊椎骨及肋骨突起清晰;稍具腥氣,味微咸。酥蛤蚧色稍黃,質較脆。酒蛤蚧稍有酒氣,味微咸。
【炮制目的】蛤蚧味咸,性平。歸肺經、腎經。具有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的功能。
蛤蚧生品和酥炙品功能相同,酥后易粉碎,減少腥氣。以補肺益精,納氣定喘為見長,用于肺虛咳嗽或腎虛作喘等。酒炙蛤蚧質酥易碎,有酒香氣,便于服用。增強補腎壯陽作用,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損的陽痿。
【應用選擇】
1、生用
(1)虛勞咳喘:常與人參、胡桃、百部、紫菀、五味子、川貝母等同用,用于肺腎不足,咳嗽虛喘,氣短乏力,或虛勞咳嗽,痰中帶血等癥,如人參蛤蚧散(《寶鑒》)。
(2)產后氣喘:常與人參、熟地、麥冬、肉桂、蘇子、半夏等同用,具有補氣救脫,降逆平喘的作用。用于產后氣喘,氣血將脫等癥,如蛤蚧救喘丹(《辨證錄》)。蛤蚧為平喘要藥,臨床上常用于支氣管哮喘、心源性喘息、肺氣腫、肺結核等喘咳痰血屬肺腎兩虛者。
(3)咳嗽氣喘:常與鐘乳石、款冬花、肉桂、白礬、甘草等同用,增強溫肺化痰、止咳定喘的作用。用于元氣虛寒,上氣咳嗽,年久不愈等。
2、制用可單用浸酒服,或配伍人參、鹿茸、淫羊藿等同用,具有助腎壯陽,益精血的功效,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的陽痿。
【現代研究】蛤蚧含蛋白質、脂肪、豐富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還有一定的膽固醇、硫酸鈣等。炮制后對其理化性質和藥理作用均有一定的影響。
氨基酸測定結果表明,蛤蚧各部分及藥典法、江西法兩種制品均未檢出胱氨酸,眼部各類氨基酸加和量與其他部位(頭、身、尾、爪)比較含量最低。僅組氨酸、色氨酸含量眼部高于其他各部位均值2倍多。谷氨酸也高于均值。其他13種氨基酸眼部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各部位均值。體、尾部氨基酸含量較高。各類氨基酸加和量高出眼部近1倍。頭部氨基酸加和量低于體尾部,排第3位,除精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加量略高于各部位均值外,其余低于均值。爪部各類氨基酸加和量略高于眼部,排第4位,所含各類氨基酸均低于各部位 均值。
藥典法和江西法兩種制品氨基酸測定結果表明,江西法制品所含各類氨基酸加和量為495.74毫克/克,藥典法制品為241.21毫克/克,江西法比藥典法高出1倍多,另江西法制品又便于粉碎和制劑。
據報道,蛤蚧含有豐富的Zn、Fe、Mg、Ca等元素均與中醫“腎”的關系密切。測定表明,蛤蚧尾Zn、Fe含量最高。蛤蚧身Mg含量高,頭部Ca含量高,它們遠遠高出蛤蚧各部位所含該元素的均值。另有報道,蛤蚧尾部Zn與Fe含量均高于蛤蚧體,特別是Zn含量高42倍多。蛤蚧尾與蛤蚧體中總氨基酸含量比較相近,其中纈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等稍低,表明蛤蚧藥效集中于尾部。
藥理實驗結果表明,蛤蚧頭、足、身、尾各混懸液口服后,能明顯對抗氫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明顯提高脾重,并能提高小鼠對靜脈給藥后碳粒廓清指數,提示其可能具有非特異性免疫增強作用??梢悦黠@提高睪丸重量。驗證了蛤蚧具有性激素樣作用。這與中醫用蛤蚧治療陽痿(性功能低下)的論述是完全相吻合的。還能降低醋酸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滲出和水腫等作用,并能對抗二甲苯所致鼠耳腫脹。說明其具有抑制炎癥前期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
綜上所述,蛤蚧頭足與身尾的化學成分是一致的,蛤蚧頭足有明顯的藥理作用,且無任何毒副作用。為更大程度地提高蛤蚧這種貴重藥材的利用率,擴大用藥部位,可將蛤蚧頭、足作為藥用部位用于臨床,這不但緩解藥源不足,還可提高藥效,在臨床上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酒洗、酒焙、酒酥制、酒煮、蜜炙、砂炒等。
2、文獻摘錄“凡修事,服之,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毒在眼,如斯修事了,用酒浸,才干,用紙兩重,于火上緩隔焙紙焙炙,待兩重紙干焦透后,去紙,取蛤蚧于瓷器中盛,于東舍角畔懸一宿,取用,力可十倍。勿傷尾,效在尾也”(《雷公》)。“其毒在頭、足,其力在尾,如蟲蛀其尾者,不足用”(《玉楸》)。
【總結】蛤蚧從南北朝劉宋時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油酥炙、酒炙法使質地酥脆,便于粉碎和制劑。蛤蚧的研究較多,通過化學成分和藥理實驗,篩選了對其合理的炮制工藝,如滑石粉燙法,既可除去腥臭味,又便于粉碎和制劑?!独坠啡眨?ldquo;毒在眼……勿傷尾”。“其藥力在尾,尾不全而不效,去頭足(因毒在眼,須去頭)”(《求真》)?!吨袊幍洹?010年版載:“去頭、足、鱗片”才能用于臨床。
經研究初步證實,蛤蚧頭、足可考慮代替蛤蚧身尾用,還有待于臨床上進一步驗證。
蛤蚧的古代炮制方法還有如下作用,煅法是將蛤蚧制成炭藥,專用止咳嗽,止咯血;酒浸焙、酒浸酥炙借酒行藥勢,增強補腎陽的作用;醋炙借醋的斂氣之功增補肺的作用;蜜炙增強補肺氣的作用;酒和蜜共炙即增強補腎的作用;青鹽酒共炙則能引藥入下焦,使其補腎作用更強?;蹱C,砂燙法炮制是后人創造的方法,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