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afficinalisL或長葉地榆anguisorbaofficinalis L.var.longtfalia(Bert.) 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稱“綿地榆”。春季將發(fā)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炙制(《外臺》)法。宋代有醋炒(《博濟》)、炒制(《傳信》)等方法。明代增加了煨制(《普濟方》)、酒洗(《萬氏》)、酒炒(《必讀》)的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炒黑止血(《說約》)、酒拌后炒黑用(《逢原》)的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地榆: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凈,除去殘基,潤透,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涼。
【飲片性狀】地榆為不規(guī)則的圓形厚片。表面紫紅色或棕褐色,有排列成環(huán)狀的小白點,或間有黃白色的條紋,周邊暗紫紅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質堅。氣微,味微苦澀。
地榆炭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質脆,味焦苦澀。
【質量標準】地榆含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3.0%,含鞣質不得少于8.0%,沒食子酸不得少于1.0%。地榆炭稀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鞣質不得少于2.0%,沒食子酸不得少于0.60%。
【炮制目的】地榆味苦、酸、澀,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能。用于便血,痔瘡出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等。
地榆生品以涼血解毒為主,用于血痢經久不愈,燙傷,皮膚潰爛,濕疹,癰腫瘡毒等,地榆炒炭后,以收斂止血力勝,用于便血、痔瘡出血、崩漏下血等,各種出血證均可選用。
【應用選擇】
1、生用
(1)瀉痢膿血:常與蒼術、芍藥、卷柏同用,具有涼血止痢的作用,用于瀉痢膿血,乃至脫肛,如地榆芍藥湯(《保命集》);若與甘草、砂仁同用,用于結陰便血,腹痛不已,如地榆甘草湯(《雜病源流犀燭》);若與炒黃連、側柏葉、炙黃柏等同用,用于蠱痢下血,如雞肝片,腹痛煩悶,如地榆湯(《總錄》);若與黃芩、黃連、梔子仁等同用,用于傷寒,毒熱不解,晚即壯熱腹痛,便利膿血,如地榆散(《圣惠方》)。
(2)赤白?。撼Ec樗樹白皮、白術、當歸同用,具有涼血解毒的作用,用于赤白痢,如地榆散(《圣惠方》);若與酸石榴皮、當歸、秫米、薤白同用,用于產后赤白痢、腹痛不止,如地榆飲子(《圣惠方》)。
(3)崩中漏血:常與柏葉、竹茹、漏蘆等同用,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用于婦女崩中漏血不絕,如地榆湯(《千金翼方》);若與炒當歸、龍骨、阿膠珠等同用,用于妊娠胎損,下血不止,腹中疼痛,如地黃散(《圣惠方》)。
(4)熱毒惡瘡:常與金銀花、乳香、沒藥等同用,具有解毒療瘡的作用,用于小兒面掀赤腫,以及蟲、蛇、犬咬傷,亦可單味應用,如小兒面瘡赤腫痛方(《總微》);若與苦參、大黃、黃芩等同用,用于癮疹發(fā)瘡,如地榆湯(《千金翼方》)。
(5)燙傷:單用地榆末,麻油調敷,具有瀉火解毒的作用,用于燙傷,可使?jié)B出液減少,疼痛減輕,愈合加速(《中藥學》)。
(6)濕疹、皮膚潰爛:常與煅石膏粉、枯礬等同用,亦可單用生地榆煎濃液,紗布浸濕外敷(《中藥學》)。
(7)消化道出血:地榆50克、黃連1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100毫升,頻服,每次1~2匙,每日2劑,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臨床中藥學》)。
(8)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地榆70克,制成煎劑2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伴有出血者,效果良好(《中藥學》)。
(9)便血:常與槐花、生地、側柏炭等同用,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屬濕熱熏蒸的便血。
2、制用(炒炭)
(1)痔瘡出血:常與生地、黃芩(炒黑)、槐角(炒黑)等同用,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用于濕熱侵入直腸,血絡損傷,痔瘡腫痛出血,如涼血地黃湯(《大成》);若與地黃(炒焦)、槐角(炒黃)、炒荊芥等同用,用于痔漏腫痛出血,如槐角地榆丸(《大成》)。
(2)臟毒下血:常與黃連、炒槐花、阿膠珠等同用,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用于臟毒下血,日久不止,肛門墜痛,痔瘡焮腫,如臟連丸(《中藥制劑手冊》)。
(3)崩漏下血:常與椿根皮等同用,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用于婦女崩漏下血,如椿皮飲(《吉林中醫(yī)藥》)。
(4)崩漏:與烏梅炭60克,廣三七、側柏炭各30克同用,研末沖服,每次10~20克,0.5~2小時1次,至血止,用于非經期崩漏。
(5)燙傷:單用地榆炭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治療Ⅰ度~Ⅱ度燙傷55例,采取暴露療法,每日涂敷創(chuàng)面數次,一般5~7天治愈,止痛效果亦好。
【現代研究】地榆中含地榆苷Ⅰ,地榆苷Ⅱ,其苷元均為19-β-羥基烏索酸,糖為α-阿拉伯糖,地榆皂苷A、B、E,山萘素-3,7-二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阿魏酸,沒食子酸,鞣花酸,尚有Sauvissimoside Ri,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地榆皂素,赤芍素,地榆素H-6,地榆素H-11,以及Fe、Zn、Cu、Mn、Cr、Mg、Ca、Ge等微量元素。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生地榆、地榆炭中微量元素含量,結果認為,生地榆中微量元素含量順序為:Ca>Fe>Mg>Zn>Cu>Mn>Cr。而地榆炭為:Ca>Mg>Fe>Zn>Mn>Cu>Cr。炒炭后Ca的含量有較大提高,而Ca離子具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故地榆炭有增強止血的作用。據研究報道,生地榆鞣質含量為6.95%,炒炭后下降為1.25%。
有關的實驗也認為,炒炭使地榆中鞣質含量降低,但沒食子酸的含量卻明顯增加。但有文獻認為,盡管高溫炒制,使地榆部分組織炭化,造成地榆中皂苷及鞣質成分的一定程度破壞,但也可能產生一些新的化合物或炒炭后使某些成分的含量增加。據悉,地榆炒炭后,致癌成分苯并(α)芘的含量明顯增高,實驗證明,苯并芘的含量低溫長時間炒低于高溫短時間炒,即文火炒炭者優(yōu)于武火炒炭者。
藥理藥效學的實驗認為,地榆炭和生地榆粉均有縮短小鼠出血時間的作用,炭品縮短時間為45.5%,生品為31.9%。用毛細管法測定,二者均可縮短凝血時間,為25%。對燒傷、燙傷及傷口愈合的影響,地榆對燒傷、燙傷的實驗動物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減少組織水腫,有收斂作用,形成保護膜,可防止燒傷早期休克,降低死亡率。地榆對傷寒桿菌、腦膜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他尚有鎮(zhèn)吐作用、抗炎作用、止瀉作用、抗?jié)冏饔?、保肝作 用、抗腫瘤作用及增強免疫的功能。
不同炮制方法的地榆炭成品收得率及煎出率的比較,分別采用清炒法、砂炒法、烘烤法制備地榆炭,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時間,以“存性”為度,結果認為其收得率,煎出率(干浸膏量)以烘烤法為最高,砂炒次之,清炒最低。實驗認為,清炒、砂炒地榆炭,其溫度以200℃為宜,清炒時間為8分鐘,砂炒為5分鐘較為合理。以地榆鞣質成分為指標,采用正交設計實驗,對地榆的加工方法進行比較認為,飲片厚度、浸泡時間和浸泡水的溫度直接影響其質量。合理的工藝為:將地榆加入4倍量水,常溫泡洗15分鐘,撈出潤透,切2~3毫米薄片,曬干。該工藝之飲片,鞣質含量最高。據報道,測定不同制炭品中鞣質和可溶性鈣的含量,同時考察不同飲片對小鼠出血、凝血時間及對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響。發(fā)現地榆炭鞣質含量于150℃為最高,之后隨著溫度升高而含量降低,但可溶性鈣含量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幾種炭品均有明顯的縮短小鼠出血及凝血時間的作用。而凝血作用以175℃、220℃烘烤條件為佳。另有報道,采用正交試驗法對地榆炭的加工工藝進行優(yōu)選實驗,結果表明,地榆炭的最佳炮制條件為250℃炒制7.5分鐘,該炮制品的鞣質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不但不減少,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藥效實驗證明具有明顯的止血、抑菌作用。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醋炒、酒炒、鹽水炒等。
2、文獻摘錄“地榆雖能止血,多用能傷中氣,梢能行血,必當去之。多以生用,見火新功。”(《通玄》)“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綱目》)“下梢行血無功,止血上截炒過”(《遵生》)。
【總結】地榆的古代炮制方法有炙制、醋制、炒制、煨制、酒制、制炭等法,炒法沿用歷史最長,炒法自身的衍變,由宋、元、明的“炒”、“微炒”到清代和近代的“炒黑”、。炒炭”,均用于止血?,F代沿用生品和炭品二種。生地榆涼血解毒,地榆炭收斂止血。實驗證明,地榆炭的止血作用明顯高于生品。地榆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為地榆鞣質類成分和微量元素鈣離子,前者有收斂止血作用,后者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關研究認為,地榆制炭后(溫度150℃、烘制為宜),鞣質類成分和鈣離子含量均有所提高,初步揭示了地榆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強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