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雞內金為雉科動物家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干燥沙囊內璧。全年均可收集。殺雞后,取出雞肫,立即剖開沙囊,剝下內壁,洗凈,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凈洗陰干(《博濟》),炙制(《圣惠方》),蜜炙(《總錄》),焙制、麩炒(《三因》),煅制(《瘡瘍》)等方法。明代出現了酒制(《景岳》)、炒制(《必讀》)法。清代增加了豬膽汁制(《大成》)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雞內金: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2、砂炒雞內金:取砂子置鍋內,用中火加熱至靈活狀態,投入大小一致的雞內金,不斷翻動,炒至鼓起卷曲、酥脆、呈深黃色時取出,篩去砂子,放涼。
3、焦雞內金:將凈雞內金置熱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取出,放涼。
4、醋雞內金:將凈雞內金壓碎,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鼓起,噴醋,取出,干燥,雞內金每100千克用醋15千克。
【飲片性狀】雞內金呈不規則的卷狀片,表面黃色、黃褐色或黃綠色,片薄而半透明,具明顯的條狀皺紋;質脆,易碎,斷面角質樣;氣微腥,味微苦。砂炒雞內金灰黃色,鼓起或微鼓起,略有焦斑,質松脆,易碎。焦雞內金呈焦黃色,鼓起,質松脆,易碎。醋雞內金褐黃色,鼓起,略有醋氣。
【質量標準】雞內金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2.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7.5%。
【炮制目的】雞內金味甘,性平。歸脾經、胃經、小腸經、膀胱經。具有健脾消食,澀精止遺的功能。
雞內金生用長于攻積,通淋化石。用于泌尿系統結石和膽結石等癥。砂炒后質地酥脆,便于粉碎,增強健脾消積的作用,用于消化不良,食積不化及小兒疳積等癥。醋雞內金質酥易碎,矯正不良氣味,有疏肝助脾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等癥。
【應用選擇】
1、生用
(1)砂石淋:常與金錢草、冬葵子、木通等同用,具有通淋化石的作用。用于濕熱互結,釀成砂石,小便淋漓疼痛,或尿中夾砂石者,如砂淋丸(《參西錄》)。
(2)食滯腹脹:常與枳實、山楂、麥芽等同用,具有化食攻積的作用。用于飲食停滯,不能及時消散,或成痞塊,胃脘硬滿,按之疼痛,不思飲食。
2、制用
(1)炒制品
①飲食停積:常與藿香、山楂、麥芽等同用,具有消食開胃的作用,用于年老體弱的飲食停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嘔吐泄瀉,如治反胃吐食方(《千金》)。
②小兒疳積:常與鱉甲、山楂、檳榔等同用,具有消疳化積的作用,用于小兒脾虛疳積。
③遺尿:常與桑螵蛸、益智仁、石菖蒲同用,具有固精縮尿的作用,用于膀胱虛弱,或腎氣不足,夜間遺尿,如雞貔丸(《圣藏經驗方》)。
④脾胃泄瀉:常與白術、山藥、黨參等同用,具有健脾實便的作用,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大便泄瀉日久不愈,如益脾餅(《參西錄》)。
⑤傷食泄瀉:常與山楂、神曲、白術等同用,具有消食止瀉的作用,用于各種食積,大便泄瀉,脘腹痞脹,食欲不振等癥。單味研粉吞服亦有效。
(2)醋雞內金:常與白術、柴胡、陳皮等同用,具有健脾疏肝,化瘀破滯的作用,用于肝脾失調,腹滿膨脹,消化失常等。
【現代研究】雞內金含胃激素、角蛋白、氨基酸以及微量胃蛋白酶、淀粉酶等。炮制后對其理化性質、藥理作用均有一定的影響。對清炒和醋制雞內金炮制前后微量元素及其溶出率和水解氨基酸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兩種方法炮制后雞內金中的無機元素含量多數略有升高,Pb降低。清炒后水解氨基酸降低5.26%,但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基本不變。醋制后水解氨基酸升高1.88%。兩種炮制品都顯著地增加了無機元素的溶出率,有利于人體的吸收利用。
實驗表明,口服炙雞內金后,胃液之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三者均見增高。胃運動功能明顯增強,表現為胃運動期延長及蠕動波增強。由于胃蠕動增強,故胃排空也大大加快。實驗結果及臨床觀察證明,雞內金對各種消化不良病癥是有效的。
據研究,雞內金炮制后,淀粉酶的活性有所下降,但雞內金本身淀粉酶的活性低,可能不是雞內金的主要有效成分。雞內金蛋白酶含量高,活性強,炮制后蛋白酶的活力提高,由于蛋白酶對溫度不敏感,而且在酸性環境中活力最強,故醋雞內金蛋白酶活力高于雞內金。醋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雞內金醋制后,氨基酸含量有所提高,由于砂炒溫度高,氨基酸總量有所下降。從理論上證明了雞內金傳統炮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臨床應用經驗報道,雞內金用于治療結石,以生品研末沖服為好;消食祛積以炒黃為優;止遺尿、遺精、崩中帶下以炒黑為度。
實驗證明,雞內金經清炒、砂燙、醋炙、烘制后,水和乙醇浸出物含量均較生品有所增加,氯仿浸出物含量,清炒和烘制品也高于生品。綜合比較,以250℃,烘制8分鐘的樣品增加煎出效果最好。以雞內金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混懸劑,給小鼠灌胃60分鐘后,小鼠胃中游離酸、總酸、胃蛋白酶顯著增高,其中砂燙、烘制品優于其他炮制品。
以炮制品淀粉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和氨基酸含量為指標,對比樟幫雞內金炮制品(炒至發泡卷曲)與建昌幫雞內金炮制品(炒至發泡但不卷曲),結果顯示,炒制雞內金時是否炒至卷曲,對以上指標影響不大。將雞內金生品、砂燙品及微波處理品進行比較,發現雞內金經炮制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蛋白質含量增加,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降低,胃蛋白酶活力、淀粉酶活力降低,但雞內金砂燙與微波處理后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單炒、酒浸等。
2、文獻摘錄“(不落水)拭凈,新瓦焙脆,出火毒,為細末。先以米泔水洗瘡,乃搽之。亦治口疳”(《綱目》)。“治小便淋瀝澀痛,五錢燒研”(《握靈》)。
【總結】雞內金從宋代開始就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砂燙(炒)醋淬法。雞內金氣味腥臭,不利于患者服用,煅、烘、炒、炙、焙、蜜炙、酒炒、豬膽汁浸等炮制方法,均起到矯味矯臭、藥物易于粉碎的作用。此外,煅、燒法使藥物焦化,增強消食作用;炒、炙、焙等法能增強健脾消積作用;豬膽汁浸能增強治療疳積的作用,而酒炒能行藥勢,增強藥物的療效。
雞內金的炮制方法現有清炒法、砂燙法、醋制法。醋制法取其疏肝助脾,矯正氣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