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就像一個大圓圈,年尾連著年首,除夕連著新年。如果把這個大圓圈一分為二的話,分界線就是夏至和冬至。夏至是太陽北行的終點,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
同樣夏至是太陽南行的開始,冬至是太陽北返的開始,隨著太陽的北返,白晝開始加長,陽氣開始出現,也就是說夏至是陰氣出現的開始,冬至是陽氣出現的開始,從夏至到冬至之間屬陰,從冬至到夏至之間屬陽。
春季為少陽,夏季為太陽,秋季為少陰,冬季為太陰。用數字來表示,那就是春數七,夏數九,秋數八,冬數六,九為太陽,六為太陰,陽順陰逆,夏至從九到八,為太陽生少陰,冬至從六到七,為太陰生少陽,從七到九是春夏交替,從八到六是秋冬交替,所以說“七上八下”,指的是陽氣的上升和下降。
那么冬至最大的特點就是太陰生少陽,陰極而生陽。所以冬至之前的氣候特點就是地氣不升,天氣不降,上下閉塞,正如小雪三候說“閉塞而成冬”。冬至之后,陽氣萌動,地氣始升,天氣始降,上下開始逐漸相通,萬物開始萌動。
所以冬至三候為:“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意思就是土中的蚯蚓蜷縮著身軀,麋鹿已經感受到了陰氣減退,頭角開始自動脫落。山中的泉水也隨著陽氣的萌動開始流動和溫熱了,水乃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所以冬至也代表著萬物活動的開始。
冬至是陽氣初生的開始,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至也就是轉折點,陽至生陰,陰至生陽,所以陽氣始于冬至。為陰和陽“交子”之時,此時各種力量混雜,所以要吃餃子以抵御晦氣。
老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怕凍耳朵,其實最初的餃子是與湯一起食用的,叫餛飩。在寒冬里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耳根發熱,就不容易被凍了。再加上冬至是最適合進補的時候,對于以前人來說,最好的食物也就是餃子,正所謂“好吃不過餃子,好玩不過什么”。
一般北方吃餃子的比較多,南方吃湯圓比較多,因為南方不怕凍耳朵。所以南方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有團圓的意思。這個習俗來源于一個“圓仔貼門”的傳說,就是女兒想念在外乞討的父親,把湯圓貼在門上,期盼早日團圓,后來就成了一種習俗。
由于冬至是陽氣初生的開始,也是天地相通的開始,天地通則萬物生。所以古代的帝王每到冬至之時,就會舉行祭天儀式。所謂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天為陽,冬至一陽生,所以祭天。
古代的帝王自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所以祭天祭地只是皇家之事,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祭天的,只能祭祖。冬至代表著老陰生少陽,寓意著祖先重生,所以冬至的祭祖就是對祖先最后的送行,因此有些地方在冬至祭祖時,還會送一些衣服或者盤纏等,也就是燒一些物件。
以前的冬至,學子們還要祭拜孔子,后來就成了宴請老師的一種節日。
每到冬至時,民間還有贈送鞋子的習俗,《中華古今》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之后就成為了習俗,也就是冬至那一天,外甥給舅姑送鞋子。以前的鞋子和帽子上都有精美的刺繡,一般鞋子上繡猛獸,帽子上做虎行,也就是虎頭帽子。
三國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中就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在《酉陽雜俎》中記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冬至:“陽生于下,日永于天,長履景福,至于億年”。因此以前的冬至也叫“履長節”。
意思就是冬至一陽生,初生的陽氣從地下開始往上走,也就是從腳開始往上,所以送一雙鞋子護住初生的陽氣,以保平安。俗話說“冬至一陽生,送鞋保安康”,就是這個意思。
以前人每到冬至前后,就會修窖藏冰,也就是修一個地窖,就像農村儲藏紅薯的地窖一樣,約有六七米深,然后去河中鑿一些冰塊,到了冬至這一天,把冰塊放入地窖中,并且在冰窖中放入各種鮮果,等到春季之后,再取出鮮果食用,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一樣。當然現在有了冰箱,也就不需要儲藏冰塊了。
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也是陰氣最強的時候,陰氣是收斂的,陽氣是發散的,當然人也要順應季節的變化,夫妻分開。《后漢書》中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所謂“安身靜體”也就是“分開”居住,因為陰氣強對男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