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進補的上佳季節,民間有“冬季進補,開春打虎”的諺語,意思是說,冬季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進補身體的最佳時節。
這是由于寒冷的冬季,氣溫下降,人體最易侵寒邪。這時人體代謝下降,精氣物質封藏,人們都會選擇溫熱性的益氣補陽之食物及“血肉有情”之品進補,有利于把精華物質儲存在體內,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確實能夠起到防病健體的作用。
古代人將冬季進補看作是一件美好的事,并且將進補寫進詩文,描繪出詩情畫意。自春秋始,便有美食進入詩文。
《詩經·豳(bīn)風·七月》中寫道:“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sì gōng 古代飲酒器皿),萬壽無疆。”
詩中寫道,九、十月,與朋友宰殺羔羊,進入了家族祭祀的重要場合,儀式完后,眾人分享,吃肉喝酒,強身健體,祝愿萬壽無疆,多么熱烈的場面。他們宰殺羔羊吃的羊肉,是冬季進補的美食。
《本草綱目》記載,“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據測定,羊肉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膽甾醇及鈣、磷、鐵等成分,能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日用本草》亦載其:“壯筋骨,厚腸胃。”冬季進補羊肉是去虛祛寒,健身之良方。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一向被視為文人中的美食家,且不說以其名字命名的“東坡肉”,老先生寫在詩文里的美食多得很,如《戲答佛印》里寫道:“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一邊喝著按五柳先生配方釀制的菊花酒,一邊吃著佛印紅燒的豬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微醉之時再來個詩文互和,豈不快哉!
中醫認為,冬令進補“天人相應”,這也是傳統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闡述了健康與時間的關系,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云,“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四氣調神”,就是要根據一年四時之氣的不同特性來適時調整人的活動和意志,使人體之氣與自然四時之氣保持一致和協調,使生命活動在自然界的軌道和程序中運行,從而達到保護精氣、養護生命的目的。
但冬季養生切忌亂進補,一定要因人而異,有的人需要進補,有的人根本不能進補。很多人在冬季進補的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之一:不論虛實,都可進補。
按照中醫學的陰陽學說,人生病時有寒、熱、虛、實等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其中只有虛證需要進補,虛證也要分清是氣虛還是血虛,是陽虛還是陰虛。
氣虛癥見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可選用人參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參、山藥等;
食補可選用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
血虛癥見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可選用十全大補丸、人參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食補可選用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
陰虛癥見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鱉甲、麥冬、沙參、黑芝麻等藥物;
食補可選用海參、鴨肉、甲魚、牛奶、雞蛋、黑木耳等。
陽虛癥見面色恍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
食補可選用狗肉、鹿肉、羊肉、泥鰍、豬肚、韭菜、海蝦等。
因此,冬季要分清體質的寒、熱、虛、實,據虛進補,辨證施補,有些人盲目進補,會適得其反。
誤區之二:名貴藥材,滋補力強。
有些人迷信名貴藥材,認為冬季進補越貴的藥材滋補作用越大,于是盲目服用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燕窩、阿膠等。殊不知,用藥滋補也要辨證。
這些貴重藥材都有各自的適應證,不可隨意服用。
比如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的功效,但使用不當,也是“毒藥”,高血壓患者、感冒發燒的病人、平素體質偏熱,或者病屬陰虛、濕熱壅滯者均不宜服用;
又如鹿茸具有大補元氣、生精長髓,強筋壯骨、內養五臟六腑、外榮皮毛肌膚之功,但陽盛身體壯實者服之會適得其反,發熱、風寒外感未除者亦禁用;
冬蟲夏草具有保肺益腎補虛損的功效,但也不是萬能補藥,比如,感冒時引起的咳嗽或其他急性咳嗽,就不適合服用,即使是治療肺腎兩虛的久咳氣喘,冬蟲夏草也只能作為輔助用藥,且要在痰少或無痰時才能用。
對于過敏性哮喘,冬蟲夏草基本上沒有任何功效。至于益腎功能,也只限于輕微的腎功能不良,對于腎功能衰竭者則無效;
燕窩能滋陰潤燥、補中益氣,適宜病后身體虛弱調理之用,但所有含的動物蛋白質,孕婦吃了會引起過敏反應。
所以,不是越貴的藥材越滋補,只有對證,進補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誤區之三:雞湯大補,多多益善。
雞湯確實營養豐富,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但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于飽和脂肪酸。
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宜喝雞湯,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
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后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
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胃酸過多者不宜喝;
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的患者,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癥,加重病情。
誤區之四:以藥代食,依賴藥補。
有些人冬季進補迷戀中藥,其實,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的做法是不科學的,許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補品。
如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有諺語曰:“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
多吃山藥能補脾胃,宋代著名詩人陸游賦有“一杯山藥進瓊糜”的詩句,寫作者秋夜讀書,睡前饑餓來襲,一杯山藥羹,味美賽瓊糜;
多吃銀耳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本草詩解藥注》中說到銀耳:“白耳有麥冬之潤而無其寒,有玉竹之甘而無其膩,誠潤肺滋陰之要品,為人參、鹿茸、燕窩所不及。”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人參、鹿茸、燕窩遠不如銀耳,有菌中之冠的美譽。
日常還可食用胡桃、芝麻、花生、紅棗、扁豆、桂圓、海蝦、牛奶、雞蛋、蘑菇等,也是冬令進補的佳品。
誤區之五:無病進補,亦無大礙。
有些人認為,寒冷的冬季,有病沒病,服些滋補中藥有益無損。
實際上,是藥三分毒。
需要進補的體虛者和病人,運用藥物有效成分來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使陰精寧靜不耗,陽氣固密不散,陰陽雙方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動正常,否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所以,“無虛不補是原則”,健康之人冬季無需進補。
溫馨提示:
冬季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以健脾胃。
脾為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能力才好,進補才能有效。而素來脾胃不好、脾虛消化不良的人,進補后承受不了,就會發生腹脹、不能消化甚至拉肚子等現象。
冬令進補首先要從“引補”做起,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生姜羊肉大棗湯、燉牛肉紅棗、芡實山藥粥等,并多食些新鮮的果蔬,以調整脾胃功能和補充維生素。
“引補”后再吃滋補品,就可提高人體對補品的吸收能力,就不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使冬季進補發揮更大的養生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