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皮為少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腫的功能,用于心神不安,憂郁失眠,肺癰,瘡腫,跌撲傷痛等癥。
1.來源
合歡皮為豆科植物合歡的干燥樹皮。合歡屬落葉喬木,高達10m以上。樹干灰黑色,具灰白色皮孔;樹冠開展略扁,小枝灰褐色至赤褐色,無毛,具棱角。二回偶數羽狀復葉,互生,總葉柄長3~5cm,基部膨大;葉長9~23cm,寬9~17cm,羽片5~15對,柄長2~3mm,小葉11~30對,無柄,小葉片鐮狀長方形,長5~13m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不對稱,全緣,邊緣有毛。小葉夜間閉合。頭狀花序,生于枝的頂端,總花梗長約3cm,披柔毛,花淡紅色,花萼筒狀,花冠漏斗狀,花絲細長,上部淡紅色,高出花冠管之外,長約為花管的3倍以上。莢果扁平,長8~15cm,黃褐色,通常不開裂。種子橢圓形而扁。花期6~8月,果期8~10月。
2.產地與分布
合歡皮主產湖北、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其他省區亦多有分布。
3.鑒別要點
合歡皮主要特征有四:一是樹皮呈單卷狀或槽狀,灰褐色或灰綠色相間;二是皮具縱棱及分枝疤痕,密具點狀或橫向皮孔;三是內面黃白色具縱紋,斷面纖維狀或層片狀;四是氣微香,味微澀,嚼之有刺舌感。而山合歡皮,形狀似上種。僅皮層較厚,老樹皮栓皮厚,常縱向開裂,味淡不澀為異耳。
4.名典鑒別
(1)《神農本草經》:“合歡,味甘平。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生山谷。”
(2)梁·《名醫別錄》:“生益州山谷。”
(3)陶弘景曰:“俗間少識,當以其非療病之功也。”
(4)唐·蘇恭曰:“此樹葉似皂莢及槐,極細,五月花發,紅白色,上有絲茸,秋實作莢,子極薄細,所在山谷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昏。”
(5)陳藏器曰:“其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
(6)宋·蘇頌曰:“今汴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于庭除間,木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角,極細而繁密,互相交接。每一風來,輒自相解了,不相牽綴。采皮及葉用,不拘時月。”
(7)寇宗奭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也。”
(8)明·《本草蒙筌》:“合歡產雍洛,每植庭除。葉如槐葉甚繁密,木似梧桐但枝軟。其枝互相交合,風來輒自解開,故因名曰合歡,俗又呼為交枝樹也。采皮及葉,不拘日時。”
(9)清·《本草求真》:“合歡皮。合歡因何命名,其服之臟腑安養,令人歡欣怡悅,故以歡名。……植于庭除,干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角,極細繁密,葉則夜合者是。”
5.快速鑒別
合歡皮呈卷曲筒狀或半筒狀,長40~80cm,厚0.1~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縱皺紋,有的成淺裂紋,密生明顯的橢圓形橫向皮孔,棕色或棕紅色,偶有突起的橫棱或較大的圓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內表面淡黃棕色或黃白色,平滑,有細密縱紋。
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呈纖維性片狀,淡黃棕色或黃白色。氣微香,味淡、微澀、稍刺舌,而后喉頭有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