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凌草歷代本草未見收載,為少常用中藥,1972年從河南林縣民間草藥發掘出來,收載于《中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其來源于唇形科植物碎米椏的干燥地上部分,鑒別時可通過其性狀特征、顯微特征及薄層色譜法對其進行鑒別。
1.性狀鑒別
冬凌草莖基部近圓形,上部方柱形,長30~70cm。表面紅紫色,有柔毛;質硬而脆,斷面淡黃色。葉對生,有柄;葉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形菱狀,長2~6cm,寬1.5~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急縮下延成假翅,邊緣具粗鋸齒;上表面棕綠色,下表面淡綠色,沿葉脈被疏柔毛。有時帶花,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花萼筒狀鐘形,5裂齒,花冠二唇形。氣微香,味苦、甘。
2.顯微鑒別
冬凌草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腺鱗頭部圓形或扁圓形,4細胞。腺毛頭部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5細胞,外壁具疣狀突起。下表皮細胞呈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曲。非腺毛、腺毛及腺鱗較多。氣孔直軸式或不定式。
3.薄層色譜法鑒別
取冬凌草粉末1g,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冬凌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冬凌草甲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GF254薄層板上,使成條帶狀,以二氯甲烷-乙醇-丙酮(36: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3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約5分鐘,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254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紫外光燈(254nm)下,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