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青葙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種子。
【藥材歷史考證】青葙子的始載本草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經(jīng)集注》云:“處處有,似麥柵花,其子甚細。后又有草蒿,別本亦作草藁,今即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極多,足為疑,而實兩種也。”以上所述,表明青葙子早在古代就存在品種混亂現(xiàn)象。《本草圖經(jīng)》曰:“二月內(nèi)生青苗,長三四尺,葉闊似柳細軟,莖似蒿,青紅色。六月、七月內(nèi)生花,上紅下白,子黑光而扁,有似莨菪,根似蒿根而白,直下獨莖生根,六月、八月采子。”并附有“滁州青葙子”圖。《本草綱目》日:“青葙生田野問,嫩苗似莧可食。長則高三四尺,苗葉花實與雞冠花一樣無別,但雞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團者,此則梢間出花穗,尖長四五寸,狀如兔尾,水紅色,亦有黃白色者,子在穗中,與雞冠子及莧子一樣,難辨。”根據(jù)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本品相符。
【植物形態(tài)鑒定】一年生草本,高0.3~1米,全體無毛。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有短柄或無柄,葉片紙質,通常為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1~3厘米,頂端具小芒尖,基部漸狹。穗狀花序圓錐狀或圓柱狀,頂生或腋生,長3~10厘米;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長3~4毫米,白色,光亮,頂端尖而延長成細芒,具1中脈,在背面隆起;花被片5,長圓狀披針形,長6~10毫米,初為白色而頂端帶紅色,或全部粉紅色而后變成白色,頂端尖,具1中脈。雄蕊5,花絲長5~6毫米,花藥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長3~5毫米。胞果卵形,長3~3.5毫米,包裹在宿存的花被片內(nèi)。種子扁圓形,直徑約1.5毫米。花期5~8月,果期6~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扁圓形,少數(shù)呈圓腎形,直徑1~1.5毫米。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中間微隆起,側邊微凹處有種臍。種皮薄面脆。氣微,無味。
【藥材顯微鑒定】粉末特征:黑灰色。①種皮表皮細胞暗棕紅色。斷面觀類方形,徑向27~56微米,切向約至35微米,外壁色深,極厚,具垂直或稍斜向的條狀增厚,徑向壁稍厚,彎曲;表面觀細胞多角形或長多角形,直徑15~37um,具致密網(wǎng)狀增厚紋理。②種皮內(nèi)表皮細胞多角形,具細密平行的角質紋理。另有色素層細胞、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
【生境分布】生于平原、田邊、丘陵及山坡。分布于全國各地。
【采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曬干,收集種子,除去雜質。
【飲片炮制】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性能功用】味苦,性微寒。歸肝經(jīng)。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內(nèi)服:9~15克,水煎服。
【附注】置于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