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青黛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 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等的莖葉,經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團塊。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水飛法(《瘡瘍》)。明代有滾水泡制(《一草亭》)。清代增加了炒制(《本草述》)。
【現代炮制方法】
1、青黛:將采收莖葉置缸內,用清水浸2~3天,至葉爛脫枝時,撈去枝條,每10千克葉加入石灰1千克,充分攪拌。至浸液成紫紅色時,撈取液面泡沫,曬干,即為青黛,質量最好。當泡沫減少時,可沉淀2~3小時,除去上面的澄清液,將沉淀物篩去碎渣,再行攪拌,又可產生泡沫,將泡沫撈出曬干,仍為青黛,但質量較次。再研成細粉,過80目篩。
2、飛青黛:取凈青黛置研缽內,加適量清水,混合研細,再加清水,緩緩攪動,使細粉懸浮,倒人另一器皿中,待沉淀后,倒去清水,將沉淀的粉末曬干,研細。
【飲片性狀】本品為極細粉末狀,深藍色,不溶于水;體輕而松,似粉塵,易飛揚,可粘手粘紙;微有草腥氣,味淡。
【質量標準】青黛水分不得過7.0%,含靛玉紅不得少于0.13%,含靛藍不得少于2.0%。
【炮制目的】青黛味咸,性寒。歸肝經、胃經。具清熱解毒,涼血的功能。外用治口腔炎、扁桃體炎等;內服用治肺熱咳嗽,斑疹,吐血,咯血。凈制研細,可凈化藥物,保證藥品質量。
【應用選擇】
1、肺熱咳嗽常與海浮石、瓜蔞仁、川貝母等同用,可治肺經咳嗽有熱痰者,如青黛海石丸(《癥因脈治》)。
2、咳痰帶血常與煅蛤粉同用,煉蜜為丸,治肝熱犯肺,頭暈耳鳴,咳痰帶血,咽喉不利,胸脅作痛,如青蛤丸(《衛生鴻寶》)。
3、斑疹常與黃連、石膏、知母、玄參等同用,治溫病或溫病化熱,邪人營分,身熱不退,皮膚斑疹,如消斑青黛飲(《傷寒六書》)。
4、口舌生瘡常與黃連、黃柏、雄黃、硼砂等同用,摻患處,治口舌生瘡,咽瘡腫痛,如青黛散(《雜病源流犀燭》)。
【現代研究】青黛的主要成分靛藍,可因原料、產地及制備方法不同產品中含靛藍量差異很大。據分析江西的一些產品含靛藍量為1.68%~4.16%,個別“靛花”的含量為6.36%。一般商品含靛藍量為0.36%~4.13%,個別“靛花”的含量為8.27%。比較青黛不同炮制品中靛玉紅的含量,依次為:水飛>泡制>炒制>細粉>粗粉。
【附】文獻摘錄:青黛“水飛去腳,緣中有石灰,入服食藥中宜飛凈用”(《大法》)。
【總結】青黛載于《開寶本草》。古方原用靛花,其品質純凈,含靛藍量高。元明多用干靛,因其內夾石灰,必須水飛令凈,《本草蒙筌》云:市家多取干靛充賣,殊不知靛枯黑重實,靛花嬌嫩輕浮,不可不細擇爾。以水飛凈灰腳,合丸制散隨宜。近代亦沿用古代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