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青蒿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_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花開前枝葉茂盛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朝宋時有童便制(《雷公》)。唐代有生搗汁(《日華子本草》)。宋代有焙、酒浸焙(《總錄》)。清代有搗汁用(《鉤元》)、熬膏法(《備要》)、蒸露(《害利》)、燒炭(《匯纂》)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殘根等雜質,下半段水浸1~2小時,上半段淋水,潤透,切短段,曬干或低溫干燥。
【飲片性狀】青蒿為不規則小段,莖、葉、花蕾混合。莖呈圓柱形,直徑1~5毫米,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具縱棱線。質硬,切面黃白色,中央有髓,葉多皺縮、破碎,黯綠色至褐綠色,葉緣深裂,兩面無毛。黃花蒿葉兩面被短毛。均氣香特異,味微苦。
【質量標準】青蒿含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8.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9%。
【炮制目的】青蒿味苦、辛,性寒。歸肝經、膽經、腎經。具有清熱解暑,退虛熱,除骨蒸,截瘧的功能,適用于暑熱外感,發熱無汗,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瘧疾等癥。切制成小段,便于藥效成分的煎出,便于調劑,便于制劑。
【應用選擇】
1、溫熱病常與知母、鱉甲、生地、丹皮等同用,可治瘧疾及溫病之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者,如青蒿鱉甲湯(《條辨》)。
2、骨蒸勞熱常與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等同用,能退虛熱,用于骨蒸勞熱者,如清骨散(《準繩》)。
3、瘧疾寒熱本品有截瘧與解除瘧疾寒熱之功。可單用較大劑量鮮品搗汁服,或隨證配伍桂心、黃芩、滑石、青黛等應用。
【現代研究】青蒿含青蒿素,香豆精,揮發油等成分。其中青蒿素為青蒿截瘧的有效成分。此外,青蒿素還具有抗腫瘤、抗心律失常、抗血吸蟲、抗孕等作用,治療弓形蟲感染、抗纖維化及抗真菌等多種作用。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鱉血拌制、鱉血炒制、單炒、醋炙等。鱉血青蒿的炮制方法:取青蒿段,淋人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稍悶,置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放涼。青蒿每100千克用活鱉200只取血。
2、文獻摘錄草蒿(即青蒿)“凡使,唯中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葉,不計多少,用七歲兒童七個溺,浸七日七夜后,漉出,曬干用之。”(《雷公》)“人童便熬膏,退骨蒸勞熱,生搗爛絞汁,卻心痛熱黃……”(《蒙筌》)。“治上焦血分結熱,生搗汁服;治下焦陰虛骨熱,用童便制”(《鉤元》)。“治骨蒸取子,童便制。治痢去濕熱,用葉,或搗汁更妙”(《得配》)。
【總結】青蒿于《五十二病方》有載。《神農本草經》以草蒿為別名,列為下品。南北朝始創童便制法,童便咸寒走血,增強其清虛熱作用,用于治盜汗,潮熱咳嗽(《總錄》),骨蒸勞熱(《蒙筌》)。酒制減其寒性,治一切勞疾(《總錄》)。清代還有蒸露,《本草綱目拾遺》云:“凡物之有質者,皆可取露,露乃物質之精華,其法始于大西洋,傳人中國,大則用甑,小則用壺,皆可蒸取,其露即所蒸物之氣水……時醫多用藥露者,取其清洌之氣,可以疏瀹靈府,不似湯劑之膩滯腸膈也。”近代尚有鱉血炙青蒿,旨在增強其退虛熱,除骨蒸,截瘧的作用。唐代起始用鮮汁服,歷代廣為流傳,治療瘧疾療效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