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九月丁香_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_久久综合免费_色屁屁www影院入口免费观看

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找藥材
找藥材
中成藥
找資訊
找醫院
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資訊 > 中藥泡制
中藥禁忌 中藥養生 藥理分析 中藥種植 中藥偏方 中藥泡酒 中藥泡制 行業新聞 中藥鑒定 藥膳食療

牛蒡子炮制方法與標準

時間:2021-09-17 16:21:23 作者:
【藥材來源】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古代炮制方法】唐代開始炒用(《食療》)。宋代增加了爁制、酒拌蒸(《局方》)。金元時代有燒存性(《儒門》)、炒黑(《丹溪》)等法。明代炮制方法較多,有去油、焙

藥材來源】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開始炒用(《食療》)。宋代增加了爁制、酒拌蒸(《局方》)。金元時代有燒存性(《儒門》)、炒黑(《丹溪》)等法。明代炮制方法較多,有去油、焙黃(《普濟方》)、炒(《奇效》)、炮(《醫學》)、水煮曬干炒香(《準繩》)、酥炙(《啟玄》)、蒸制(《景岳》)、酒炒(《必讀》)等方法。清代用炒、酒拌蒸(《握靈》),酒浸焙(《本草述》),“酒炒研”(《必用》)等炮制方法,并記述了炒用和酒制的目的。

現代炮制方法

1、牛蒡子:取原藥材,篩去灰屑及雜質。用時搗碎。

2、炒牛蒡子:取凈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有爆裂聲,略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牛蒡子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毫米,寬2~3毫米。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表面深灰褐色,微有光澤,質較脆,略有香氣。

質量標準】牛蒡子水分不得過9.0%,總灰分不得過7.0%,含牛蒡苷不得少于5.0%。炒牛蒡子水分不得過7.0%。

炮制目的】牛蒡子味辛、苦,性寒。歸肺經、胃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結化痰的功能。

生品長于疏散風熱,解毒散結。用于風溫初起,痄腮腫痛,癰毒瘡瘍。炒后能緩和寒滑之性,以免傷中,并且氣味香,宣散作用更佳,長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結,化痰止咳。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炒后還有利于提高煎出效果。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溫:常與金銀花、連翹、荊芥、薄荷等同用,能增強疏風散熱,用于風溫初起,邪在衛分,身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等,如銀翹散(《條辨》)。

(2)痄腮、瘡癰腫毒等:本品因有解毒散結作用,常與黃連(酒炒)、連翹、升麻、板藍根、玄參等配伍,用于痄腮、大頭瘟、顏面丹毒等,有疏風散邪,清熱解毒作用,如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外科正宗》牛蒡子湯,以本品與金銀花、梔子、瓜蔞仁、連翹、青皮等同用,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2、制用

(1)麻疹:常與西河柳、薄荷、蟬衣、淡竹葉、玄參等配伍,用于麻疹透發不暢,喘咳,煩悶躁亂,咽喉腫痛,具有透疹解表,清泄肺胃的作用,如竹葉柳蒡湯(《醒齋》)。

(2)咽喉腫痛:常與射干、玄參、薄荷、熟大黃、黃芩等同用,治肺胃熱盛,胸膈不利,咽喉腫痛,口苦舌干,具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之功,如清咽利膈丸(《中藥成藥制劑手冊》)。《癍論萃英》如圣飲子,治瘡疹之毒上攻,咽喉疼痛,以之與麥冬、桔梗、竹葉、甘草同用。

(3)咳嗽:《證治準繩》牛蒡湯,用于小兒傷風,發熱,鼻塞,氣喘咳嗽,咽喉腫痛等,與防風、荊芥、薄荷、大黃、甘草同用,有疏風解表,清熱瀉火的作用。若肺經陰虛有火,咳嗽氣喘,咽喉干燥,痰中帶血,可與阿膠(麩炒)、馬兜鈴、杏仁(去尖皮,炒)、炙甘草、炒糯米同用,有養陰清熱,化痰止咳作用,如阿膠散(《藥證》)。

現代研究】牛蒡子中含量最大的是木脂素成分,經研究發現主要包括拉帕酚A、B、C、D、E、F、H、牛蒡苷、牛蒡苷元、羅漢松酯素以及數十種2,3-二芐基丁內酯木脂素等,以及新牛蒡素乙。在此類組分中,以牛蒡子苷的含量遠較其他組分為高。牛蒡苷元為牛蒡苷分解后的產物。牛蒡子中還含有約26.1%的油脂,其中棕櫚酸6.37%,硬脂酸1.77%,油酸18.83%,亞油酸68.02%,亞麻酸6.82%,其他1.81%。亞油酸為主,其次為油酸和亞麻酸。不飽和脂肪酸占93.67%,特別是亞油酸含量達68.02%,亞麻酸6.82%,可與月見草籽油、核桃油、大豆油的營養價值相媲美。除此之外,牛蒡子中還含約24.7%的蛋白質。

牛蒡子具有:①抗癌和抗腫瘤作用;②牛蒡子中活性物質有抗糖尿病作用;③牛蒡子中活性物質對免疫系統的作用;④其他作用:如牛蒡苷元抗甲1流感病毒作用;苷元對白血病細胞株HL-60有強的抑制性,幾乎和目前使用的抗白血病藥物相當。

以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含量之和為考察指標,比較傳統炮制方法和微波加熱法,結果為生品>;微波加熱品>;傳統炮制品。表明牛蒡子經過炮制后其主要成分牛蒡子苷和苷元的含量之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微波加熱法含量高于傳統炒制法。采用微波爐炮制牛蒡子的最佳工藝為微波強度中火,加熱3分鐘。牛蒡子炒制后牛蒡子苷下降1.5%~5.8%,水、乙醇和稀乙醇浸出物均比炒前降低;薄層色譜中炒牛蒡子的斑點明顯淺于凈牛蒡子。

】文獻摘錄:“凈揀,勿令有雜子,然后用酒拌蒸一伏時,取出焙干,別搗如粉,方入藥用。”(《局方》)

總結】牛蒡子雖然歷代炮制方法較多,但最集中的為炒法,約44部文獻有記載,并有微炒、炒熟、炒香、炒黑、新瓦上炒、隔紙炒等不同要求。炒法至今仍是主要的炮制方法,《中國藥典》和大部分地區的炮制規范除生品外,都要求炒制。酒制法從宋代至清代都有文獻記載,但現已基本不用。炒制和酒制目的清代有較多記述,如“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握靈》)。《本草述鉤元》云:“須酒浸三日乃可,不惟取其入血,并移其性冷,勝于微炒用之。”現今認為炒制可緩和寒滑之性似與古代酒制之目的相似,但炒制與酒制的作用究竟有何異同,是值得研究的內容。

在臨床上,牛蒡子的生用與制用不必嚴格區分,如咽喉腫痛和咳嗽氣喘兼有腸熱便結者,用生品搗碎用更為適宜。


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