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荔枝核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凈,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慢火燒存性(《衍義》)和火炮(《婦人》)的方法。元代有炒法(《瑞竹》)。明代有炒黃(《回春》)和煨制(《景岳》)等法。清代有燒存性(《備要》)、焙制(《必用》)、煨熟(《正義》)和鹽水浸炒(《增廣》)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荔枝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2、鹽荔枝核:取凈荔枝核,搗碎,加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被吸盡,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晾涼。荔枝核每100千克用食鹽2千克。
【飲片性狀】荔枝核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長1.5~2.2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紫紅色,平滑,有光澤,略有凹陷及細波紋;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約7mm;質硬,子葉2,棕黃色;氣微,味微甘而苦澀。鹽荔枝核呈碎塊狀,斷面棕褐色,偶見焦斑,味苦澀而微咸。
【炮制目的】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溫。歸肝經、腎經。具有理氣散結,祛寒止痛的功能。
生品偏于治肝氣郁滯,胃脘疼痛,婦女少腹刺痛;亦治疝氣疼痛。鹽荔枝核偏人肝經血分,行血中之氣,長于療疝止痛。用于睪丸冷痛或小腸寒疝。
【應用選擇】
1、生用
(1)胃氣痛:《景岳全書》的荔香散以本品與木香同用,治心腹胃脘久痛,屢觸屢發,具有理氣止痛作用。亦可與木香、香附、烏藥、丁香、小茴香等同用,能理氣散結,祛寒止痛,用于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及疝氣脹痛,如十香丸(《實用中成藥》)。
(2)婦女少腹剌痛:常與延胡索、五靈脂、香附等同用,治婦女氣血寒滯,少腹刺痛,具有理氣散寒,行瘀止痛的作用。
2、制用疝氣疼痛:常與橘核(鹽水炒)、肉桂、小茴香(鹽水炒)、吳茱萸(甘草水炙)、青皮(醋炙)等配伍,用于寒滯肝脈引起的小腸疝氣、睪丸腫痛發涼,具有理氣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如疝氣內消丸(《中藥成藥制劑手冊》)。
【附】文獻摘錄:“連殼煅研止呃逆”(《輯要》)。“治心胃痛疼,制用火煨熟”(《正義》)。
【總結】荔枝核從宋代開始有炮制記載以來,制炭的方法為歷代所采用,近代部分地區還有用荔枝核炭的。古代多用此炮制品治氣滯血瘀的經前腹痛或產后腹痛;亦用于心氣痛和疝痛的,如《本草蒙筌》云:“煅存性,酒調,治卒心痛、疝痛。”鹽制出現的時間較晚,清代后期始有“鹽水浸炒”的記載,但已為近代的主要炮制方法。
荔枝核現在幾乎成為治療疝痛的專藥,已少用于胃腹痛、痛經等證,故臨床上現在多用鹽荔枝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