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火麻仁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熬法、蒸制、酒制(《千金》)、炒制(《千金翼》)等炮制方法。炒法為歷代沿用。宋代又有發芽法(《博濟方》)。明代還有煅法(《入門》)。清代則沿用炒法,并有炮制作用的論述。
【現代炮制方法】
1、火麻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炒火麻仁:取凈火麻仁,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呈微黃色,取出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火麻仁為卵圓形或橢圓形,長4~5毫米,直徑2.5~4毫米;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有微細網紋,兩側有淺色棱線,頂端鈍尖,基部有圓形微凹果柄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內有白色種仁;富油性,氣微,味淡。炒火麻仁形如火麻仁,但有碎粒,表面淡黃色,微具焦香氣,味淡。
【炮制目的】火麻仁味甘,性平。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養的功能。
生火麻仁與炒火麻仁功用一致。生品雖在古籍中有“破血,利小便”的記載,但現已少用于這方面。炒后可提高煎出效果,并且氣香,能增強潤腸燥,滋陰血的作用。生、炒品均可用于腸燥血少,大便秘結及體虛心悸。
【應用選擇】
1、腸燥便秘常與杏仁、厚樸、白芍、大黃等同用,能潤腸泄熱,行氣通便,用于腸胃燥熱,津液不足,大便干結,如麻子仁丸(《傷寒》),原方中麻子仁生用,臨床作湯劑時則常炒用。
2、產后便秘《傅青主女科》養正通幽湯,用炒火麻仁與肉蓯蓉、當歸、桃仁等配伍,治產后大便秘結,有養血活血,潤燥通便的作用。
3、老人便秘常與炙黃芪、太子參、生地、麥冬等配伍,用于老人氣陰兩虛,便燥便秘,具有養陰益氣,潤燥通便的作用。
4、體虛心悸與人參、炙甘草、生地、阿膠等配伍,能益氣滋陰,補血復脈,常用于氣血兩虛之心悸,脈結代等,如炙甘草湯(《傷寒》),臨床用作湯劑時,麻子仁亦多炒用。
【現代研究】火麻仁含木脂素酰胺類、脂肪酸及酯、甾類、生物堿、烯類等。
火麻仁能促進大鼠膽汁分泌,抑制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抑制小鼠胃腸推進運動和番瀉葉引起的大腸性腹瀉。可增強和延長鎮痛作用和鎮痛時間,可增強和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和入睡時間。火麻仁油有降低大鼠血脂作用。大麻的石油醚提取物,對妊娠完全期雌性大鼠按50毫克/100克體重給藥,發現能引起其子代體重降低,阻礙其生長,并使其四肢畸形,說明大麻具有致胎兒畸形作用。火麻仁去種皮方法的改進:將原藥材曬干,火炒放涼,把加重自行車車條2根放在沒有光面的水泥地上,相隔15厘米左右,中間撒1兩炒后的火麻仁,用耐火磚搓,反復操作,簸去皮殼,得純凈種仁。傳統方法暴曬后搓去皮殼,現多用去皮機去皮殼。
以榨取壓力、榨取溫度2個因素,方法采用正交設計方法,研究液壓法榨取火麻仁有效組分脂肪油的最佳條件。結果為壓力50MPa,溫度80℃,時間40分鐘。
【附】文獻摘錄:“炒鳴,取出,冷地上攤,以新磚磨破,簸去皮,以密篩篩過,擇去殼”(《總病論》)。“入藥微炒用,入丸湯泡去殼,取帛包煮沸湯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著水,次日日中暴干,(援)出簸揚去殼取仁”(《求真》)。
【總結】火麻仁的古代炮制方法中,只有炒法沿用至今,而且要求去外殼用種仁,現今《中國藥典》卻以全果實入藥。可見火麻仁炮制方法的變化是趨于由繁到筒。古代醫家認為火麻仁生品與制品功效有別,如《本草求真》云“性生走熟守(生用破血利小便,搗汁治產難胞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但這方面的功效現已鮮為臨床所用。潤腸通便是火麻仁的主要功效,古代文獻中反而未提及宜生用或制用,但在潤腸通便的成方中則以生用居多,亦有炒用者,且常制成蜜丸服用。
火麻仁雖有滋養作用,但生品亦有小毒,大劑量內服可發生中毒,且煎出效果不如炒制品,故炒用現在很多地區已作為配方的常規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