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陳蒿Artemisia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l0cm時采收或秋季花營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古代炮制方法】南朝宋有去根細剉法(《雷公》)。宋代增加了焙制(《洪氏》)、酒制(《婦人》)。元代又有酒炒和去枝,葉手搓碎用(《寶鑒》)。明代有了酒浸制(《奇效》)、酒洗法(《仁術》)、醋制(《普濟方》)。
【現代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殘根、老莖、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綿茵陳呈松散之團狀,灰綠色至黃綠色,全體密披白色茸毛,質綿軟如絨;氣清香、味微苦。茵陳蒿為類圓形片,或塊、莖、葉、花序、果實混雜。斷面類白色,周邊淡紫色或紫色,體輕,質脆,氣芳香,味微苦。
【質量標準】茵陳水分不得過12.0%。綿茵陳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5.0%,含綠原酸不得少于0.50%。花茵陳含濱蒿內酯不得少于0.20%。
【炮制目的】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經、胃經、肝經、膽經。具有清利濕熱,退黃疸的功能。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凈治切制,便于調劑和制劑。
【應用選擇】
1、濕熱黃疸單用本品,大劑量煎湯內服,可清利濕熱,治療黃疸??膳湮楦阶?、澤瀉,有利濕退黃之功。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如茵陳蒿湯(《傷寒論》)。
2、急性肝炎與郁金、甘草同用,治療小兒急性傳染性肝炎,如膽郁通(《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
【現代研究】茵陳中利膽作用最強的成分為茵陳香豆酸A此外為對羥基苯乙酮。所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陳色原酮也有較強的利膽作用。香豆素類化合物有擴血管、降血脂、抗凝血作用,故臨床可用于冠心病的治療。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抗炎作用,對正常小鼠體溫有明顯降溫作用。茵陳蒿還有明顯的鎮痛消炎作用,并能促進白細胞分裂,提高T細胞的免疫活性。不同時期、不同部位茵陳藥材濱蒿內酯(6,7-二甲氧基香豆素)含量差異明顯:花期>花前期帶花枝梢>枝干。為此,采收茵陳蒿時,最佳時期為9月中上旬。3~5月份的茵陳水提物均能顯著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提高耐缺氧能力。茵陳蒿水浸液、乙醇溶液及揮發油均有降壓作用,茵陳煎劑對CCl4致動物急性肝損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藏茵陳對家兔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平滑肌收縮活動具有增強作用。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洗凈切碎用的。
2、文獻摘錄茵陳蒿“凡使,須用葉有八角者。采得,陰干,去根,細剉用。勿令犯火。”(《雷公》)
【總結】茵陳治黃疸,始于《神農本草經》?!秱摗酚帽酒放湟詶d子、大黃;用治黃而鮮明,熱勝濕盛的陽黃證;《張氏醫通》又取以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膚色晦黯,寒盛陽虛的陰黃證。這說明茵陳是治黃疸的主要藥物,它可隨寒熱不同而輔佐適當的藥物。藥理研究證明它能增加膽汁分泌,有利膽作用,臨床上均切段生用。茵陳歷代均用春季采收的“綿茵陳”,不用秋季采收的“茵陳蒿”。據研究,其利膽成分6,7二甲基香豆素在幼苗中不存在,僅存在于花序和果序中;茵陳香豆酸甲、乙和茵陳色原酮等也均在花蕾期的花序中出現,含量高峰在9月份,故《中國藥典》1990年版作了相應的修改,茵陳蒿亦作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