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九月丁香_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_久久综合免费_色屁屁www影院入口免费观看

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找藥材
找藥材
中成藥
找資訊
找醫院
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資訊 > 中藥種植
中藥禁忌 中藥養生 藥理分析 中藥種植 中藥偏方 中藥泡酒 中藥泡制 行業新聞 中藥鑒定 藥膳食療

小茴香種植方法和栽培技術

時間:2021-09-17 15:16:22 作者:
概述:傘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多年生草本。別名茴香、小茴、小香、谷香等。以果實入藥,具有驅風祛痰、散寒、健胃和止痛功效。主治腸胃膀胱間冷氣、腎虛、腰痛、疝氣、少食嘔吐等癥。主產于北京、內蒙古、山東、山西等地。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形態特征:株高0.

概述:傘形科植物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Mill.]。多年生草本。別名茴香、小茴、小香、谷香等。以果實入藥,具有驅風祛痰、散寒、健胃和止痛功效。主治腸胃膀胱間冷氣、腎虛、腰痛、疝氣、少食嘔吐等癥。主產于北京、內蒙古、山東、山西等地。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形態特征:株高0.6~2米,全株有粉霜,有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有棱。葉互生,2~4回羽狀細裂,最終裂片絲狀,長0.4~4厘米,寬約0.5毫米;下部葉具長柄,基部鞘狀抱莖,上部葉的柄一部或全部成鞘。復傘形花序頂生,無總苞和小總苞;花小,金黃色。雙懸果矩圓形,果棱尖銳,具有特異芳香氣。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小茴香原產于歐洲,喜冷涼氣候,但對氣候要求不嚴,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栽培。南方氣溫較高,在海拔500~1500米的丘陵和山區生長正常,病蟲害少,結果較好。海拔較低的地區,溫度高,莖葉容易徒長,結果較差。小茴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收果實為主的要求中等肥力,以收獲莖葉為主的要求肥沃的中性和微酸性土壤。選地時,應選擇陽光充足、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宜。

種植方法

一.整地:整地前每667平方米應撒施腐熟的廄肥或堆肥1000~1500千克。而后深耕20~25厘米,耙細整平。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適宜壟作,但壟作保苗株數少,產量低。南方多畦作,畦寬120~150厘米、高15~20厘米,也可做成平畦,長勢依地勢而定。畦間距離為30厘米。

二.繁殖方法:小茴香主要用種子繁殖,也可分株繁殖。分株繁殖結果早,但植株老化后,產量降低,故不常采用。

1.種子繁殖:小茴香播種時間,南方分春播和秋播,春播時間在2~3月份,秋播時間在9~10月份。以生產莖葉制作茴香油為目的的宜秋播。北方只能春播,不能秋播,春3月中旬至4月中旬進行。

北方壟作,可在壟上開溝條播或按株距30厘米穴播。每穴播種10~15粒,覆土1.5~2厘米。

畦作,可根據不同的栽培目的和土壤肥力情況,采用不同的栽植密度。以收莖葉為目的的,并且土壤肥力較低的,種植密度可大些。可采用30厘米行距條播或30厘米×25厘米行株距穴播,每667平方米用種量為0.7千克左右。以收獲果實為目的的,并且土壤肥力較高的,可稍稀植,行株距可增至50厘米×30厘米。每667平方米播種量為0.5千克左右。如土壤干旱,播種前要澆水,待土壤濕度適宜時再播種,覆土厚1.5~2厘米,在畦上蓋草保濕,以利于出苗和保苗。

2.分根繁殖:南方栽培的小茴香宿根越冬成為多年生植物,在3~4年生后,可以分株繁殖。

其具體做法是:晚秋,采收果實以后或春季幼芽萌動以前,將根挖出分成數個帶芽的根。在已準備好的土地上按50厘米×30厘米的行株距穴栽,覆土厚5~6厘米。如遇干旱,栽后要澆水。

栽培技術

一.田間管理

1.間苗、定苗:播種后,溫度在15~25℃,土壤濕度適宜,10天左右時間即能出苗。當苗高達8~10厘米時,間去過密苗,當苗高15~20厘米時定苗。條播,每隔15~20厘米留苗1株;穴播,每穴留苗3~5株。定苗時,如缺苗可補苗。

2.中耕、除草:小茴香植株高大,中耕、除草多集中在生長前期,封壟后不便作業。一般每個生育期中耕、除草2~3次。以收莖葉為目的的,每次收割莖葉后都要進行中耕、培土和除草,這樣每個生育期可中耕、除草3~4次或更多。

3.追肥:追肥應根據小茴香的長勢和土壤肥力狀況來決定。長勢旺、土壤肥力高的,可少施追肥或不施追肥。追施肥料的種類,要根據采收部位來決定,如以采收果實為目的,應以追施磷、鉀肥為主,以促使果實發育;如以采收莖葉為目的,可以追施氮肥為主,以促進莖葉生長。為促使果實發育,可于每年6~7月份的開花結果期,用2%的過磷酸鈣水溶液(浸泡24小時后過濾1噴施植株2~3次。為促進莖葉生長,可于收割前10~15天追施硫酸銨,每株施5~7克。

4.水分管理:小茴香喜濕潤,怕積水,所以干旱時要及時澆水,特別是以采收莖葉為目的的,每次采收莖葉后必須供給充足的水分,使植株能迅速萌發更新。雨季,要挖好排水溝,防止澇害。

二.病蟲害防治

1.病害:主要是灰斑病,發病植株初期莖葉上出現圓形灰色小斑點,逐漸變為黑色,嚴重時全株變黑死亡。

防治方法:適時早播,使其在雨季前開花結果;在高溫多雨季節,噴施58%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每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2.蟲害:主要有黃鳳蝶、胡蘿卜管蚜和茴香蚜和黃翅茴香螟。

①黃鳳蝶:是小茴香的重要害蟲,以幼蟲為害莖葉,全國大部分產區都有發生。北方1年可發生1~2代,南方可發生4~5代,世代重疊,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在幼蟲發生期,可噴灑90%敵百蟲800倍液,每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入冬前清理田園,清除殘株落葉,杜絕害蟲越冬場所。

②黃翅茴香螟:為害小茴香的花和果實。幼蟲在花蕾上結網為害。東北地區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小茴香根際附近約4厘米深土層中做繭越冬。成蟲在7月中下旬大量出現,8月上中旬是幼蟲為害盛期。

防治方法:在蟲害發生期,用90%敵百蟲800倍液噴霧防治,每7~10天噴1次。

③胡蘿卜管蚜和茴香蚜:為害小茴香莖葉。在蚜蟲發生期,可用80%敵敵畏乳油500~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25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用50%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防治。

采收與加工

1.果實的采收與加工:播種當年的8~10月份,果實陸續成熟。當果皮由綠色變黃綠色、有黑色縱溝線時,便可收獲。若等果皮變黃時再采收,果實易脫落而造成損失。小茴香花果期長,果實陸續成熟,最好分批采收。

果實收獲后,日曬7~8天即可脫粒,繼續曬至全干,揚凈雜質,即得小茴香果實。每667平方米可產干燥果實70~120千克。

2.莖葉的采收與加工:在土壤肥沃和溫暖的地區,每年能收割莖葉4次左右;在土壤瘠薄的寒冷地區,每年能收割莖葉2~3次。一般在莖葉生長繁茂的初花期收割,留茬不宜過高,過高萌發新蘗不好,影響下茬產量。留茬3厘米為宜。


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