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黃花蒿的地上部分,又名蒿、臭蒿、黃花蒿、草蒿等。
中醫認為,青蒿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主要有清虛熱,解暑,截瘧等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夜熱早涼,瘧疾寒熱,濕熱黃疸,風疹瘙癢,惡瘡等病證。
青蒿的四大傳統功效
青蒿是傳統的清熱藥,其退熱作用頗受歷代醫藥家推崇。《圖經本草》云:“青蒿,治骨蒸潮熱,古方多單用之。”不過,青蒿與它藥合用,收效更佳,其主要功效表現在:
退虛熱 用于陰虛骨蒸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常與銀柴胡、胡黃連配伍,如清骨散。
透伏熱外出 常用于溫病后期,夜熱早涼、舌紅苔少,多與鱉甲、牡丹皮等配伍,有助使陰分伏熱外出,如著名的青蒿鱉甲湯。
截瘧、退燒 治瘧疾,較大劑量青蒿,加水搗汁煎服即有效。如若兼暑濕,癥見胸悶、惡心、寒熱往來,發熱甚者,常與黃芩、滑石配伍,如蒿芩清膽湯。
清暑解熱 青蒿芳香而散,善解暑熱,用于治外感暑熱,頭昏頭痛,發熱口渴等癥,常與連翹、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涼滌暑湯。
青蒿的現代臨床新用
青蒿除了含具有抗瘧成分青蒿素、蒿甲醚、青蒿酯鈉等外,還含青蒿酸、青蒿醇、異蒿酮、左旋樟腦等。現代研究表明,青蒿成分還有降壓、平喘、解熱、鎮痛、調節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等功效。近年應用發現,青蒿或青蒿成分還可以治療如下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 提取青蒿油,制成滴丸、膠囊等多種劑型,臨床驗證平均總有效率90%, 顯效率占54%。
寄生蟲病 青蒿、白頭翁組方治療陰道毛滴蟲20例,總有效率95%;黃芪、青蒿組方治療妊娠期弓形蟲感染70例,痊愈54例,治愈率77.14%。青蒿素還用于治療血吸蟲。
類風濕 用青蒿、追地風等組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65例,顯效25例,有效34例,總有效率90%。
登革熱 用青蒿20~25克水煎2~3分鐘,冷服后治2l例均獲愈。平均治愈時間5.1天。明顯高于對照組。
嬰幼兒秋季腹瀉 煎服青蒿,每日20~25克,治l8例均愈,平均止瀉2.8天。
術后感染 青蒿、甘草、黃連組方,治療腹腔感染術后40例, 全部治愈, 總有效率100%。
女性急性尿道綜合癥 青蒿熏蒸治療女性急性尿道綜合癥82例,治愈80例,總有效率100% 。
鼻出血、鼻炎 用鮮青蒿采取蒸餾法制備的滴鼻劑,鼻炎患有效,對局部創傷、鼻黏膜干燥或潰瘍性鼻出血療效顯著,治愈率達94%。
青蒿或青蒿成分配伍使用,還可治療發熱、肺炎、咳嗽痰喘、矽肺、紅斑狼瘡、口腔扁平苔癬、皮膚瘙癢、毛蟲過敏、脂溢性皮炎等。
青蒿古今驗方集錦
虛勞盜汗、煩熱口干 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飲下二十丸。
赤白痢下 青蒿、艾葉等份,同豆豉搗作餅,曬干。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
暑毒熱痢 青蒿葉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虛勞久瘧 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
瘧疾寒熱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治結核潮熱,盜汗 黃花蒿6~12克,水煎服。
胃痛 青蒿、蓽撥等量。先將青蒿焙黃,共搗成細末。早、午、晚飯前白開水沖服,每次2克。
暑熱發痧,胸悶腹痛 鮮黃花蒿嫩葉15克~30克或種子15克,煎服。
小兒熱瀉 黃花蒿、鳳尾草、馬齒莧各6克,水煎服。
鼻中衄血 青蒿搗汁服之并塞鼻中。
酒痔便血 青蒿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調服。
蜂螫人、蛇咬傷 用鮮青蒿搗敷之。
聤耳膿血出不止 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
牙齒腫痛 青蒿一握,煎水漱之。
金瘡撲損青蒿搗封之;或用青蒿、麻葉、石灰等分,搗和曬干,臨時為末搽之。
疥癬、皮膚濕癢 黃花蒿煎水洗。
青蒿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克,治瘧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浸絞汁飲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也可煎水洗。
禁忌人群及不良反應
產后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泄瀉者,不宜使用。青蒿毒性低,但個別人使用青蒿浸膏片或注射液,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或偶有過敏反應,停藥癥狀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