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金櫻子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實。櫻,由罌字演化而來。罌為古代一種大腹小口的瓶子。因本植物的果實成熟時赤黃如金,形似罌狀,故名。
【藥材歷史考證】金櫻子的始載本草為《雷公炮炙論》。《蜀本草》云:“金櫻子,味酸、澀,平、溫,無毒。療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云是今之刺梨子。形似榅桲而小,色黃,有刺,花白。在處有之。”《本草圖經(jīng)》曰:“今南中州郡多有,而以江西、劍南、嶺外者為勝。叢生郊野中,大類薔微,有刺。四月開白花。夏、秋結(jié)實,亦有刺,黃赤色,形似小石榴。十一月、十二月采。”并附有“舒州金櫻子”、“泉州金櫻子”和“宜州金櫻子”圖。李時珍釋其名曰:“金櫻,當作金罌,謂其子形如黃罌也。”李時珍又曰:“山林間甚多。花最白膩。其實大如指頭,狀如石榴而長。其核細碎而有白毛,如營實之核而味甚澀。”根據(jù)以上本草圖文考證,與現(xiàn)今藥用金櫻子相符。
【植物形態(tài)鑒定】常綠攀援灌木,高可達5米。小枝粗壯,散生扁彎皮刺。三出復葉互生,小葉片革質(zhì),橢圓狀卵形、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6厘米,寬1.2~3.5厘米,邊緣有銳鋸齒,兩面近無毛;小葉柄和葉軸有皮刺和腺毛;托葉離生或基部與葉柄合生,早落。花單生于葉腋,直徑5~7厘米;花梗長1.8~2.5厘米;花梗和萼筒密被腺毛,隨果實成長而變?yōu)獒槾?萼片5,卵狀披針形,先端呈葉狀;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和雌蕊多數(shù),花柱離生,有毛。薔薇果梨形或倒卵形,紫褐色,外面密被刺毛,果梗長約3厘米,萼片宿存。花期4~6月,果期7~11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為花托發(fā)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長2~3.5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紅黃色或紅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點,系毛刺脫落后的殘基。頂端有盤狀花萼殘基,中央有黃色柱基,下部漸尖。質(zhì)硬。切開后,花托壁厚1~2毫米,內(nèi)有多數(shù)堅硬的小瘦果,內(nèi)壁及瘦果均有淡黃色絨毛。氣微,味甘、微澀。
【藥材顯微鑒定】花托壁橫切面:外表皮細胞類方形或略徑向延長,外壁及側(cè)壁增厚,角質(zhì)化,表皮上的刺痕縱切面細胞徑向延長。皮層薄壁細胞壁稍厚,紋孔明顯,含油滴,并含橙黃色物,有的含草酸鈣方晶及簇晶;纖維柬散列于近皮層外側(cè);維管束多存在于皮層中部及內(nèi)側(cè),外韌型,韌皮部外側(cè)有纖維柬,導管散在或呈放射狀排列。內(nèi)表皮細胞長方形,內(nèi)壁增厚,角質(zhì)化;有木化的非腺毛或其殘基。花托粉末淡肉紅色。非腺毛1至多細胞,長505~1836微米,直徑16~31微米,壁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常有略彎曲的斜條紋,胞腔內(nèi)含黃棕色物。表皮細胞多角形,壁厚,內(nèi)含黃棕色物。草酸鈣方晶多見,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直徑16~39微米;簇晶少見,直徑27~66微米,螺紋、網(wǎng)紋、環(huán)紋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8~20微米。薄壁細胞多角形,木化,具紋孔,含黃棕色物。纖維梭形或條形,黃色,長至1071微米,直徑16~20微米,壁木化。樹脂塊不規(guī)則形,黃棕色,半透明。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5克,加水50毫升,置60℃水浴上加熱15分鐘,立即濾過。取濾液1毫升,加堿性酒石酸銅試液4~5滴,在水浴中加熱5分鐘,生成紅棕色沉淀;另取濾液1毫升,加1%三氯化鐵溶液1~2滴,即顯暗紫色。
2.取上述項下剩余的濾液2毫升,置具塞試管中,用力振搖1分鐘,生成大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分鐘,泡沫無明顯消失。
【生境分布】生于向陽山坡、田邊或溪畔灌木叢中。分布于陜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臺灣、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10~11月果實成熟變紅色時采收,干燥,除去毛刺。
【飲片炮制】
1.金櫻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2.金櫻子肉 取凈金櫻子,略浸,潤透,縱切成兩瓣,除去毛、核,干燥。
【性能功用】酸、甘、澀,平。歸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大腸經(jīng)。固精縮尿,澀腸止瀉。用于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久瀉久痢。內(nèi)服:6~12克,水煎服。本品功專收斂,凡有實火實邪者忌用。
【附注】置通風干燥處貯藏,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