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煎中藥要注意什么問題?煎中藥有哪些地方要注意的,一般來說煎中藥要注意火候,放水多少,煎藥時間等方面的問題,以下搜藥網小編給大家講解下煎中藥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吧,希望大家都喜歡
那么,如何煎藥才不會煎糊呢?專家表示,煎藥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一般治療外感病的發汗解表藥,宜用武火(大火)急煎;滋補調理類中藥煎煮時間需延長,宜“文火”久煎,藥效達到最佳;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大的中藥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安全用藥。
除了掌握火候外,控制煎藥時間也是避免煎糊的重要一環。“為了保證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藥前需浸泡30分鐘左右,煎煮時間一般為沸后20~30分鐘,煎好的藥液量約為200~300毫升較為適宜。解表劑、清熱劑、芳香藥為主的方劑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15~20分鐘即可,以免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補益類中藥則需煎煮40~60分鐘。”專家說。
煎中藥時,有些時候忘了煎煮時間,藥汁煎得比較干,甚至藥物煎糊。有人在第二煎的時候會多加些水,以為可以把頭煎的藥量熬出來,藥效會更加突出。專家表示,其實對于中藥,煎糊的藥物因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第二煎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因此,頭煎的藥汁也不建議喝。
“煎藥用水宜選用水質潔凈新鮮的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對于加水量,傳統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沒藥材2~5厘米,如遇花、草類藥物或煎煮時間較長者應酌量加減水量,水應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專家說。
不過,有些人在煎藥的時候雖然嚴格控制了火候和時間,藥還是很容易煎糊。專家解釋,這與中藥本身的性質有關,有些中藥確實是比較容易煎糊,需要做處理后再煎煮或使用。
“有些中藥有毛,可能對咽喉有刺激性,有些細小、質輕的中藥如蒲黃等容易漂浮水面不便煎煮,或者有些含淀粉、黏液質較多的中藥直接入水煎煮則易糊鍋。如車前子,入湯劑時都應用紗布包裹入煎煮,這種方法稱為包煎。膠類藥材如阿膠等,與他藥同煎,容易粘鍋、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藥渣上,既造成浪費,又影響其他藥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應單獨烊化處理,也就是將膠類藥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融化,再服用即可。”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