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朱砂
【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Cinnabar,主含硫化汞(HgS)。該藥材呈朱紅色,常為砂粒狀,故名朱砂。
【藥材歷史考證】朱砂,原名丹砂,其始載本草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朱砂一名的始載本草《名醫(yī)別錄》云:“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生符陵山谷。”《本草經(jīng)集注》云:“此化為汞及名真朱者,即是今朱砂也,……符陵是涪州(今四川省合川、銅梁、武勝、大足等地),接巴郡(今四川省境內(nèi))南,今無復(fù)采者。乃出武陵(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地)、西川(今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地區(qū))諸蠻夷中,皆通屬巴地,故謂之巴砂。《仙經(jīng)》亦用。越砂,即出廣洲、臨漳者。此二處并好,惟須光明瑩澈為佳。如云母片者,謂之云母砂。如樗蒲子、紫石英形者,謂之馬齒砂,亦好。”《本草圖經(jīng)》曰:“今出辰州(今湖南省沅陵一帶)、宜州(今廣西宜山一帶)、階州(今甘肅武都一帶),而辰州者最勝,謂之辰砂。生深山石崖間,土人采之,穴地?cái)?shù)十尺,始見其苗,乃白石耳,謂之朱砂床。砂生石上,其塊大者如雞子,小者如石榴子,狀若芙蓉頭、箭鏃。連床者紫黯若鐵色,而光明瑩澈,碎之嶄巖作墻壁,又似云母片可折者,真辰砂也。無石者彌佳。“《本草衍義》曰:“辰州朱砂,多出蠻峒。錦州界狺獠峒老鴉井。其井深廣數(shù)十丈,先聚薪于井,滿則縱火焚之。其青石壁迸裂處,即有小龕。龕中自有白石床,其石如玉。床上乃生丹砂,小者如箭鏃,大者如芙蓉,其光明可鑒,研之鮮紅。砂泊床,大者重七八兩至十兩者。”《本草綱目》曰:“丹砂以辰(辰水,在今湖南省西部)、錦(錦江,在今貴州省東部)者為最。麻陽(今湖南省西部、沅江支流辰水流域)即古錦州地。佳者為箭鏃砂,結(jié)不實(shí)者為肺砂,細(xì)者為朱砂。色紫不染紙者為舊坑砂,為上品;色鮮染紙者為新坑砂,次之。”根據(jù)以上本草記載考證,與本品相符。
【礦物形態(tài)鑒定】辰砂Cinnabar:晶體結(jié)構(gòu)屬三方晶系。晶體為厚板狀或菱面體,有時(shí)呈極不規(guī)則的粒狀集合體或致密狀塊體出現(xiàn)。為朱紅色至褐紅色,有時(shí)帶鉛灰色。條痕紅色。具金剛光澤。硬度2~2.5。易碎裂成片,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斷口呈半貝殼狀或參差狀,相對(duì)密度8.09~8.2。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光澤。體重,質(zhì)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者有閃爍的光澤。氣微,無味。
【藥材顯微鑒定】反射偏光鏡下:反射色為藍(lán)灰色;內(nèi)反射為鮮紅色;偏光色顏色常被內(nèi)反射掩蓋,偏光性顯著;反射率27%(伏黃)。
【藥材理化鑒定】
1.取本品粉末,用鹽酸濕潤后,在光潔的銅片上摩擦,銅片表面顯銀白色光澤,加熱烘烤后,銀白色即消失。
2.取本品粉末2g,加鹽酸一硝酸(3:1)的混合溶液2ml使溶解,蒸干,加水2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汞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yīng)。
【生境分布】呈礦脈產(chǎn)于石灰?guī)r、板巖、砂巖中。產(chǎn)于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主產(chǎn)貴州銅仁和婺源、湖南晃縣、四川西陽;云南、廣西、湖北亦產(chǎn)。銷全國,并出口。
【采集加工】采挖后,選取純凈者,用磁鐵吸凈含鐵的雜質(zhì),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將鑿碎的碎石放在直徑約尺余的淘洗盤內(nèi),左右旋轉(zhuǎn)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質(zhì)后,再將朱砂劈成片、塊狀。
【飲片炮制】朱砂粉取朱砂用磁鐵吸去鐵屑,或照水飛法水飛,晾干。
【性能功用】甘,微寒;有毒。歸心經(jīng)。清心鎮(zhèn)驚,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驚,失眠多夢(mèng),癲癇發(fā)狂,小兒驚風(fēng),視物昏花,口瘡,喉痹,瘡瘍腫毒。內(nèi)服:0.1~0.5g,多入丸散服;外用:適量。本品有毒,不宜大量久服。
【附注】置干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