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全蝎為鉗蝎科動物東亞鉗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體。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鹽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撈出,置通風處,陰干。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的炮制方法較多,如去足、去尾、酒制、酥酒炒(《總錄》),微炒、炙制、制炭、醋制(《圣惠方》),切制(《局方》),米炒制、糯米炒黃(《博濟方》),火炮(《旅舍》),焙制(《藥證》),姜制、藥汁制(《朱氏》)等法。明代增加了鹽制(《普濟方》)法。清代又增加了土炒法。此時,其炮制方法有20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或漂去鹽質,干燥。
【飲片性狀】全蝎頭胸部與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后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體長約6cm,頭胸部呈綠褐色,前面有1對短小的螫肢及1對較長的鉗狀腳須,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均為7節組成,背甲上有5條脊線,背面綠褐色,末節有銳鉤狀毒刺,毒刺下方無距,氣微腥,味咸。
【質量標準】全蝎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炮制目的】全蝎味辛、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能。
生全蝎辛平入肝,息風止痙力較強,用于驚風抽搐,其性走竄,又能祛風通絡止痛,以毒攻毒,還能解毒散結,入丸、散宜炒焙干研細粉。制后可緩其毒性。
【應用選擇】
生用
(1)口眼斜:常與白僵蠶、白附子同用,具有祛風化痰止痙的作用。用于風痰阻絡、經脈不利所致中風口喁或面部肌肉抽動等,如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2)破傷風:常與炙蜈蚣、鉤藤、朱砂、僵蠶等同用,可治破傷風,手足抽搐,角弓反張,如撮風散(《準繩》)。
(3)癲癇:常與蜈蚣、石菖蒲、天麻、天竺黃、遠志等同用,增強息風止痙的作用,可治癇癥。
【現代研究】全蝎含蝎毒(一種類似蛇神經毒的蛋白質),并含三甲胺、甜菜堿、牛黃酸、軟脂酸、硬脂酸、膽甾醇、卵磷脂及銨鹽等。小鼠口服全蝎,對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寧及煙堿引起的驚厥均有對抗作用。灌胃、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全蝎浸劑及煎劑均有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對清醒動物有明顯鎮靜作用。蝎毒主要危害是使呼吸麻痹。
全蝎有去刺用、純用尾的習慣,認為刺毒性大,尾作用強。據化學分析,刺、尾和蝎體都含有毒性成分(毒性蛋白質)等,經藥理實驗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全蝎以整體入藥為宜,不需去刺或單獨用尾。
選用生全蝎,于2%的氯化鈉溶液中分別煮沸5、30、90分鐘,低溫干燥后測其氨基酸含量,并與生品及市售品進行對比,結果:全蝎中氨基酸含量與煎煮時間密切相關,總氨基酸含量為煎煮5分鐘>生品>煎煮90分鐘>煎煮30分鐘>市售品。認為全蝎炮制工藝應以短時間煎煮為宜,最佳工藝為將生品于10倍量的2%氯化鈉水溶液中煮沸5分鐘。采用發射光譜法測定未斷食全蝎和斷食3天全蝎,其鹽炙后的宏量元素Ca、Mg及微量元素Fe、Cu、Zn、Mn、Pb等7種元素的含量,發現斷食炮制品可明顯提高全蝎藥材中有益微量元素Zn、Mn的含量,認為全蝎炮制前斷食處理具有一定的意義。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酒制、薄荷水浸、蔥浸、甘草、生姜浸等。
2、文獻摘錄“凡使全蝎,捕得以慢火逼之,或烈日中曬至蝎渴時,食以青泥即飽,以火逼殺之,故其色多赤,欲其體重而售之也,用者當去其土”(《指南》)“有用全者,有用尾者,尾力尤勁,蓋蝎味在尾居多”(《鉤元》)。
【總結】全蝎古代的炮制方法很多,從宋代開始有加輔料制和不加輔料制。自宋代以后,出現了清炒、焙制、火炮、制炭等方法,根據不同臨床需要還采用酒制、醋利、約汁制、姜汁制法。明、清時代亦創造了新的方法,如鹽水炙、土炒全蝎等。至于古代對全蝎的許多炮制方法,目前卻很少使用。全蝎具有祛風止痙,通絡解毒等作用,因此,如何將古代全蝎的各種炮制方法,結合臨床進行研究是必要的。
自古以來,人們認識到全蝎有毒,故需炮制,如宋(《藥證》)、明(《入門》)、清(《握靈》)均有“去毒,炒”的記載。現代研究認為全蝎中含有蝎毒,是一種類似蛇毒神經毒的蛋白質,能使呼吸麻痹,而經炮制后,能使毒蛋白凝固變性,從而達到降低毒性之目的。1990年版和1995年版《中國藥典》只收載凈制一種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