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沒藥為橄欖科植物地丁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樹Commi-phoramolmol Engl.的干燥膠樹脂,多系野生。11月至次年2月間,將樹刺傷,樹脂由創口流出,在空氣中漸漸變成紅棕色硬塊。采后揀去雜質。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研為末”(《產寶》)。宋代有“童便制”(《蘇沈》);還有蒸制:銼如皂子大,用生絹袋盛,黃米內蒸如膠,候冷別研(《總錄》);酒制(《傳信》)。明代有“以燈心同研或以糯米數粒同研,或以人指甲二三片研,或以乳缽坐熱水中乳之,云皆易細”(《大法》)的記載,還有藥汁制:用黃連水飛過(《普濟方》);炒制:入丸散竹葉上微炒殺毒不黏(《原始》);“制霜法”(《普濟方》)等法。清代有燈心炒:每斤用燈心四兩同炒,炒至圓脆可為粉為度、扇去燈心磨粉用(《全生集》),還有“童便制法”(《金鑒》)等。
【現代炮制方法】
1、沒藥: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碎或剁碎。
2、醋沒藥:取凈沒藥大小分開,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冒煙、表面微熔,噴淋米醋,再炒至表面顯油亮光澤時,取出放涼。沒藥每100千克用醋10千克。
3、炒沒藥:取凈沒藥大小分開,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冒煙,表面呈油亮光澤時,取出放涼。
4、燈心制沒藥:取凈沒藥碎塊,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出油時,加入燈心同炒,至油被燈心吸盡,沒藥鼓脹呈球狀為度,取出簸去燈心,放涼。沒藥每100千克用燈心3千克。
5、煮沒藥:取沒藥,加水浸1日,連水倒人鍋內,煮至熔化,濾過,殘渣加適量水再煮,濾過,棄去殘渣,合并濾液,濃縮成膏狀,繼續加熱至冒黑煙盡轉冒青煙時,取出,攤放在平面板上,趁熱切成塊,晾涼。
【飲片性狀】沒藥呈顆粒狀或不規則碎塊狀,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粗糙,附有灰塵,質堅脆,氣特殊,味苦而微辛。醋沒藥呈小碎塊狀或圓顆粒狀,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油亮,略有醋氣。炒沒藥呈小碎塊或圓顆粒狀,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有光澤,氣微香。燈心制沒藥,圓顆粒狀,表面棕褐色,油亮有光澤,氣特異。煮沒藥為小方塊形,表面黃棕色,油亮光潔,質脆,氣特異。
【質量標準】天然沒藥雜質不得過10.0%,膠質沒藥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0%,含揮發油天然沒藥不得少于4.0%(ml/g),膠質沒藥不得少于2.0%(ml/g)。醋沒藥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8.0%,含揮發油不得少于2.0%(ml/g)。
【炮制目的】沒藥味苦,性平。歸心經、肝經、脾經。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能。生沒藥氣味濃烈,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容易引起惡心、嘔吐,多外用,但生品化瘀力強,也用于瘀損腫痛,跌仆損傷,骨折筋傷等證。炒沒藥能緩和刺激性,便于粉碎。醋炙后能增強活血止痛,收斂生肌的作用,緩和刺激性,臨床上以醋制品應用居多。用于經閉,痛經,脘腹疼痛,跌打傷痛,癰疽腫痛,且便于服用,易于粉碎,矯臭矯味。
【應用選擇】
1、生用
(1)跌打損傷:常與乳香、血竭、土鱉蟲等同用,具有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如八厘散(《金鑒》)。配伍川芎、白芷、赤芍、乳香等,具有消腫止痛,去腐生肌作用,如乳香定痛散(《張氏醫通》)。
(2)胃脘疼痛:常與香附、延胡索、五靈脂等同用,具有行氣化瘀止痛的作用。用于瘀血停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如手粘散(《丹溪》)。
(3)瘡瘍潰爛:常與制乳香共研為散劑外敷瘡瘍,具有祛腐生新的作用。用于瘡瘍潰破,經久不斂者,如海浮散(《外科摘錄》)。配伍制乳香、血竭、硼砂等,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如舌化丹(《瘍醫大全》)。
2、制用
(1)心腹諸痛:常與穿山甲、木鱉子、乳香同用,能增強行氣止痛的功效。用于氣血瘀滯,筋骨諸痛以及婦人血氣瘀痛不可忍,如沒藥散(《宣明論方》)。
(2)跌打傷痛:常與乳香、血竭、自然銅等同用,具有活血續筋作用,可治跌打仆墜,疼痛不息,如補損筋丸(《傷科匯纂》)。
(3)痛經、經閉:常與當歸、紅花同用,具有化瘀生新作用,可用于痛經、經閉。
(4)熱毒惡瘡:常與制乳香、麝香、雄黃等同用,能增強消腫止痛的作用。用于痰濕瘀滯而成的惡瘡、痔瘺及外受金刃杖傷作瘡、赤熱腫痛等證,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
(5)癰疽腫痛:常與地龍、五靈脂、草烏、麝香等同用,具有散瘀消腫止痛作用。用于貼骨疽、痰核、流注、乳巖、瘰疬,如小金丹(《外科全生集》)。近代臨床用沒藥治療高脂血癥有一定療效(《中藥學》)。
【現代研究】沒藥含樹脂(β及β-罕沒藥酸,β與β沒藥酸,沒藥尼酸,β與β-罕沒藥酚),樹膠(水解得阿拉伯糖、半乳糖和木糖),揮發油等,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樹脂對雄兔高膽固醇血癥有降血脂作用并能防止斑塊形成。炮制對其理化性質、藥理作用均有一定影響。
目前各地使用的沒藥炮制方法除醋炙法外,還有清炒,燈心草炒,加水煮溶,濾除雜質,濃縮成膏等法。實驗比較表明:清炒、醋炒、燈心草炒法不能有效地除去粘附于沒藥之中的樹皮、碎木、碎石等雜質。傳統水煮法雖能較好地除去雜質,但藥材損耗較大。改用水浴加熱溶化,濾去雜質,水浴濃縮成膏,60℃烘至不粘手,取出放涼的方法炮制,收得率較傳統水煮法高(為61.2%),水、醇浸出物及揮發油含量均較高,薄層圖譜基本與原生藥一致,同時雜質少,潔凈,色澤均勻,無焦化現象,刺激小,容易粉碎。
據實驗,用江西傳統炒沒藥其揮發油含量降低56.7%,藥理實驗,未發現有嘔吐現象。因此,江西法炒制沒藥既可緩和對胃的刺激性,減少嘔吐的副作用,又便于粉碎和服用。
臨床應用沒藥時,由于炮制欠當,有服后出現惡心、嘔吐反應的報道。沒藥入煎劑,煎出成分少,并且會粘附其他藥材,影響整個方劑的煎出,采用減量(原使用量的1/3至1/5)研末,投入其他藥的煎液中,文火燉溶至沸后服用,既可節省藥材,又可保證療效。另有研究表明,炒至內外皆呈黑色(沒有炭化),揮發油被除去,而樹脂的含量最高,認為此法較好。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炒黃、炒焦、煮制、香附炒、燈心炒等。
2、文獻摘錄“總不如研細,和人乳略蒸再研勻曬干,研如飛塵為妙,藥將沉下,一二沸即起,勿多煮”(《大法》)。“每斤用燈心草四兩同炒,炒至圓脆可為粉為度,扇去燈心磨粉用”(《外科證治全生集》)。
【總結】沒藥從唐代開始就有多種炮制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醋制法,也有用水煮法,燈心炒法。旨在去油,易研碎,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在宋代發展用酒浸研成膏,這與現代科學炮制法相一致的。高度的乙醇將樹脂類溶解,可凈化除去雜質而使沒藥更純凈,這一方法早就應用于制藥行業。對于黃連炙、人乳炙、竹葉制、童便炙等已失傳的炮制方法應進一步探討,提高中藥制劑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