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礞石為變質(zhì)巖類黑云母片巖或綠泥石化云母碳酸鹽片巖(青礞石)及變質(zhì)巖類蛭石片巖或水黑云母片巖(金礞石)。全年均可采,采挖后,除去雜石及泥沙。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細研為粉”(《嘉祜本草》),“炭火燒一伏時”(《總微》)、硝石煅:礞石、硝石各一份,二味同研勻細,熔作汁,用皂角子三枚,旋旋人煙絕為度,放冷研(《總錄》)的炮制方法。元代有密閉硝煅法:礞石二兩,捶碎,焰硝二兩,同入小砂罐內(nèi),瓦片蓋之,鐵線縛定,鹽泥固濟,曬干,火煅紅,候冷取出(《丹溪》)。明、清時代尚有縮砂制:研細末,用縮砂拌和鍋內(nèi)炒,取凈(《普濟方》);姜汁制:煅紅淬生姜汁內(nèi)(《禁方》);藜蘆汁淬;二兩火煅通紅,投入藜蘆二兩,用河水一桶煮為汁中,如此數(shù)次,濾凈(《本草述》)。明代最先提出“水飛去消毒”(《綱目》)。清代亦有相同的記載:“水淘凈曬干用”(《說約》)、“研末水飛去硝毒用”(《備要》)。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礞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砸碎或研成粗粉。
2、煅礞石:
(1)明煅:取凈礞石塊,置耐火容器內(nèi),川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或取整塊直接煅燒亦可。
(2)硝煅:取凈礞石小塊,加等量火硝混勻,置耐火容器內(nèi),加蓋,武火加熱,煅至煙盡,取出放涼,水飛細粉。
【飲片性狀】青礞石為不規(guī)則的扁塊,大小不一,黑灰色或灰綠色,微帶珍珠樣光澤,斷面呈片狀,可見閃閃發(fā)亮的星點,無臭,味淡。金礞石呈不規(guī)則小薄片或碎粒,形似麥麩,黃色,似玻璃樣光澤。體輕,質(zhì)松,易捻成碎片,氣微,味淡。煅青礞石質(zhì)地酥脆,光澤消失。硝煅青礞石呈金黃色,輕打可碎,部分呈塊狀,稍有火硝味。硝煅金礞石凝成疏松塊體,金黃色,光澤比生品強。質(zhì)地酥松,手可捻碎,碎片亦為麥麩狀。氣、味皆無。
【炮制目的】礞石味咸性平。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具有墜痰下氣,平肝鎮(zhèn)驚的功能。用于頑痰膠結(jié),咳逆喘急,癲癇發(fā)狂,煩躁胸悶,驚風(fēng)抽搐。
煅后質(zhì)地酥松,便于粉碎加工,易于煎出有效成分。硝煅后可增強下氣墜痰功效,能逐陳積伏匿之疾。
【應(yīng)用選擇】
1、頑痰實證礞石(硝煅),配伍大黃(酒蒸)、黃芩、沉香為丸,功能降火逐痰,治頑痰、老痰交結(jié)的實熱老痰,如礞石滾痰丸(《景岳》)。近代臨床用治小兒肺炎重癥,肺閉喘咳,痰多黃稠者有效。
2、癲狂、驚癇青礞石與等量硝共煅,用薄荷汁和白蜜調(diào)服,可治熱痰壅塞引起的驚風(fēng)抽搐,如奪命散(《嬰孩寶書》)。若痰積驚癇,大便秘結(jié)者,可用礞石滾痰丸(《中國藥典》)。
配伍姜半夏、天南星、海浮石、沉香、生熟牽牛子、炒六曲,可治癲癇(《中醫(yī)雜志》)。
3、中暑昏厥配伍麝香、雄黃、朱砂、硼砂,功能祛暑、開竅、辟瘟、解毒。用于中暑昏厥,頭暈胸悶,惡心嘔吐,腹痛泄瀉,如紅靈散(《中國藥典》)。
4、滑泄久痢青礞石和硝石、赤石脂共煅為丸,可治虛冷久積,滑泄久痢,如金寶神丹(《楊氏家藏方》)。
【現(xiàn)代研究】X射線衍射分析結(jié)果表明,綠泥石質(zhì)青礞石以綠泥石為主,含少量石英、透閃石;黑云母質(zhì)青礞石以黑云母為主,并含少量石英、透石等。青礞石的熱分析結(jié)果,綠泥石質(zhì)青礞石在125℃有一吸收(小),類似于水化云母。煅青礞石在320℃、573℃、783℃都有微小的吸熱,690℃始顯失重,說明煅制溫度未達到690℃。青礞石人湯劑,生樣水溶出率為0.11%,煅樣為2.35%。很多被吸附的微量元素隨生綠泥石分散水中而從水溶中檢出。煅后,這些元素及礦物中主成分重新組合,在水中反而不被溶出或較難溶出。綠泥石較易溶于酸,其主、次成分的溶出量均大于陽起石。
金礞石,與金精石同屬云母類礦物,它屬金云母一黑云母系列富鐵端員而不同于富鎂端員的金精石。X射線衍射分析結(jié)果表明,金精石含黑云母、陽起石和長石等組分,熱分析曲線表明,在145℃有明顯吸熱(中、小),示黑云母已有一定程度水化。金礞石按顏色大致判別出其中淺褐黃至褐色的金礞石是由鎂、鐵質(zhì)云母次生的,較(白)云母易溶于酸及堿。此外,水化程度決定了其可溶性不同:在同樣的散劑實驗條件下金精石酸溶率為2.01%、堿溶率為20.14%時,金礞石則分別為2.55%和21.81%。若對比它們的溶出成分:金礞石在酸溶中,F(xiàn)e、Al的溶出量約10倍于金精石,而且隨水化程度增加而增大。Mg、Si的溶出量與此恰相反。煅金礞石,堿溶率大于生樣,但Mg量與Si、Al量比不如生樣那么突出,更接近于金精石的堿溶成分比,說明煅樣經(jīng)酸溶后,已基本接近金精石成分特征。
【附】
1、近代尚有醋淬法取青礞石塊放在罐內(nèi),置爐火上煅紅,投入醋內(nèi)浸1~2分鐘,或浸炸后取出晾干。青礞石每100千克用醋20~30千克。
2、文獻摘錄“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景岳》)“此藥重墜,制以硝石,其性疏快。”(《握靈》)“同火硝煅煉者,取其疏利之性,則礞石之功,更為剽悍耳。”(《便讀》)“堅細青黑,中有白星點硝石,煅過……杵細水飛,去硝毒用。”(《輯要》)“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fā),乃能墜痰,不煅則石質(zhì)不化,藥性不發(fā),又毒不散,故必用煅。”(《問答》)
【總結(jié)】青礞石始載于《嘉祜本草》。金礞石古代本草未有記載,始載于現(xiàn)代文獻《中藥志》,與青礞石并列統(tǒng)稱為“礞石”。二者礦物來源不同,溶出成分均有差異。據(jù)考證古代本草記載的礞石系指青礞石。歷代處方寫礞石應(yīng)指青礞石,不應(yīng)用金礞石代替。
礞石自古至今多煅用,尤以硝煅居多,此外尚有皂角子、姜汁、藜蘆汁煅淬。硝石破積散堅,推陳致新,治風(fēng)熱癲癇,風(fēng)眩頭痛等;皂角子潤燥通便,導(dǎo)引痰積從大便下;藜蘆催吐,與各藥合制能增強礞石的墜痰作用,使其功效更為剽悍。礞石與硝煅時,兩者融結(jié)成團塊,而金礞石的隔熱能力又強,很難煅至全部紅透,如煅的時間短,硝石不可能全部揮發(fā);如果加蓋在密閉容器內(nèi)煅制,硝石更不易揮發(fā),更有利于協(xié)同礞石對痰病的治療作用。水飛法可除去部分可溶性毒質(zhì),且可使粒度細膩,但現(xiàn)代已基本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