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紅娘子為蟬科昆蟲黑翅紅娘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的干燥蟲體。夏季,早起露水未干時,戴好手套及口罩,進行捕捉。捉后投入沸水中燙死,撈出,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總錄》)。元代有去頭、足、翅(《世醫》)的制法。明代有粳米炒(《普濟方》)、另研(《仁術》)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紅娘子:取原藥材,除去頭、足、翅等雜質。
2、米炒紅娘子:取凈紅娘子與米置鍋內,用文火加熱,拌炒至米呈老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米粒,攤涼。紅娘子每100千克用米20千克。
【飲片性狀】紅娘子為去除頭、足、翅的干燥軀體,形似蟬而較小,前胸背板前狹后寬,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兩側有兩個大形斑塊,呈朱紅色;可見鞘翅殘痕;雄蟲在后胸腹板兩側有鳴器;腹部血紅色,基部黑色,雌蟲有黑褐色的產卵管;體輕,質脆,有特殊臭氣;味辛。
米炒紅娘子表面老黃色,臭氣輕微。
【炮制目的】紅娘子味苦、辛,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攻毒、通瘀破積的功能。
生紅娘子毒性較大,有腥臭味,多作外用,用作解毒蝕瘡,用于瘰疬結核,疥癬惡瘡等癥。米炒后降低毒性,避免腥臭氣味,以破瘀通經為主。用于月經閉塞,狂犬咬傷。
【應用選擇】
1、生用
(1)瘰疬結核:常與乳香、硇砂、黃丹等為末,糯米粥和餅貼之,具有破瘀、攻毒的作用。用于氣血瘀滯,瘰疬結核等癥狀(《衛生簡易方》)。
(2)疥癬惡瘡:單味研末醋調外敷,具有解毒蝕瘡的作用。用于疥癬、惡瘡等癥。
2、制用
(1)月經閉塞:常與大黃、桃仁、水蛭等同用,具有破瘀通經的作用,用于瘀血阻滯,經閉不通,癥瘕痞塊等癥。
(2)狂犬咬傷:常與斑蝥、青娘子、乳香等同用,具有攻毒療傷的作用,用于狂犬咬傷,面色青紫,苦笑面容,陣發性痙攣,怕水怕風等癥。
【現代研究】紅娘子含蠟、脂肪油及紅、黑兩種色素。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焙制等。
2、文獻摘錄“去頭、足、翅,水略潤,同糯米微火炒透熟,去米另研”(《仁術》)。“粳米同炒,粳米黃色,去粳米不用”(《普濟方》)。
【總結】紅娘子從宋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去頭、足、翅后再用米炒制,每10kg紅娘子用米2kg,多數用粳米,南方少數地區用糯米。尚有去足、翅而生用的,但不多見。紅娘子一般不生用,在《藥品管理法》中收載為二類毒性中藥,故要米炒制后,降低毒性,用于臨床。但據近代文獻報道,認為紅娘子毒性并不尢,未發現有斑蝥索樣的使皮膚發泡紅腫等刺激成分,故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