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楮實子為桑科植物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 fera(L.)Vent.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洗凈,曬干,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用酒蒸(《雷公》)的方法。宋代有微炒(《圣惠方》)、“酒浸一宿蒸熟”(《總錄》)等法。明代有單蒸、微炒(《普濟方》)、酒浸蒸(《蒙筌》)、酒浸焙(《原始》)等炮制方法。清代則用酒蒸(《本草匯》)的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楮實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炒楮實子:取凈楮實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聲、香氣逸出為度,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楮實子略呈球形或卵圓形,稍扁,直徑約1.5毫米;表面紅棕色,有網狀皺紋或顆粒狀突起,一側有棱,一側有凹溝,有的具果柄,偶有未除凈的灰白色膜狀宿萼;胚乳白色,富油性;質硬而脆,易壓碎;無臭,味淡。炒楮實子顏色加深,有香氣。
【質量標準】楮實子水分不得過9.0%,總灰分不得過8.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2%。
【炮制目的】楮實子味甘,性寒。歸肝經、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清肝明目,利尿的功能。
生品能清肝明目,利尿消腫,補肝腎,強腰膝,常用于目暗不明,水腫脹滿,腰膝酸軟。炒后寒性減弱,并能提高煎出效果,適用于脾胃虛弱患者,亦可用于陽痿。
【應用選擇】
1、生用
(1)明目:用于肝腎不足引起的視物昏花,可與枸杞子、女貞子、制首烏、菟絲子、密蒙花、熟地等同用,能滋陰補腎,養肝明目。亦可研細末,飯后蜜湯調服,治肝熱生翳,有清肝明目作用,如楮實散(《仁齋直指方》)。《儒門事親》用本品與荊芥穗、地骨皮共為末,煉蜜為丸,米湯下,治目昏難視。
(2)水腫:本品甘寒,既能滋陰,又能利水,用于陰虛水腫,浮腫尿少,兼有腰酸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脈細數者,可配伍生地黃、女貞子、桑椹、車前子等,能滋陰利水。《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楮實丸用楮實子膏與茯苓、白丁香之細末為丸,內服,用于水氣蠱脹。
(3)腰膝酸軟:腎虛筋骨不健,腰膝酸軟,四肢萎弱,常與杜仲、懷牛膝、續斷、狗脊、肉蓯蓉、枸杞子等同用,具有補腎氣,強筋骨的作用。若偏于腎陰虛者,證見腰膝酸軟,兩足萎弱,骨蒸潮熱,頭暈耳鳴,舌質紅,脈細數,可與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續斷、龜甲等同用,能滋陰補腎,強健筋骨。
2、制用
(1)功用同生品,適于脾胃虛弱患者。
(2)陽痿:常與枸杞子、肉蓯蓉、補骨脂、淫羊藿、韭子等同用,治腎虛陽痿。
【附】文獻摘錄:“酒浸一宿蒸熟”(《總錄》)。
【總結】楮實子的炮制記載雖然較早,但方法簡單,歷代的方法歸納起來僅酒制、炒制、蒸制三類。其中酒制法各代均用,尤以酒蒸用得較普遍。近代則以生用為主,只個別地區保留了炒法。酒制法古代各個時期都用的原因可能是通過與辛溫行散的酒共蒸后,楮實子寒性減弱,在補肝腎的同時,兼能通行經脈,治水腫和腰膝酸軟的效果更佳,服用時間較長亦無傷脾滑腸之慮。
楮實子由于性寒,現在臨床上很少用于陽痿,古人言本品能治陽痿,也并非有助陽作用,實因楮實子能補陰血,與補陽藥同用而治陽痿有“陰中求陽”之意。若用于肝腎陰傷所致的陽痿則宜與滋陰補腎藥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