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漢代有去皮(《金匱》)。宋代有去粗皮(《傳信》)等。元代始有切碎用(《寶鑒》)。至清代增加了焙制(《幼幼》)、甘草汁炙(《得配》)、蜜制(《害利》)等炮制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桂枝:除去雜質,稍泡,洗凈,潤透,切薄片,晾干。
2、蜜桂枝: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凈桂枝片內拌勻,悶潤,置炒置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老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晾涼。桂枝每100千克用煉蜜15千克。
【飲片性狀】桂枝為不規則的小段或類圓形薄片;表皮棕色至紅棕色,有縱棱線;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蜜桂枝表面老黃色,微有光澤,略帶黏性,香氣減弱,味甜微辛。
【質量標準】桂枝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3.0%,醇浸出物不得少于6.0%,含桂皮醛不得少于1.0%。
【炮制目的】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經、肺經、膀胱經。具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沖降氣作用。
桂枝以生用為主。生品溫性較強,以發汗解肌,溫經通陽為著,多用于風寒表證,風寒濕痹,痰飲證。蜜炙可緩和辛溫發散之性,長于溫中補虛,散寒止痛。多用于虛寒胃痛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表實證:常與麻黃同用,能增強發汗解表作用??捎糜谕飧酗L寒之頭痛、發熱、惡寒等癥,如麻黃湯(《傷寒》)。
(2)表虛證:常與芍藥同用,具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作用。可用于外感風寒之惡風、發熱、有汗者,如桂枝湯(《傷寒》)。
(3)風寒濕痹:常與附子同用,具有散寒祛濕,溫經通絡作用??捎糜陲L寒濕痹,肩背肢節酸痛者,如桂枝附子湯(《傷寒》;)。
(4)痰飲:常與茯苓、白術等同用,能溫陽利水??捎糜谛钠㈥柼?,陽氣不行,水濕內停而致的痰飲證,如苓桂術甘湯(《金匱》)。
(5)血瘀經閉:常與丹皮、桃仁等同用,具有逐瘀消癩作用??捎糜趮D人宿有癮塊,血瘀經閉,如桂枝茯苓丸(《局方》)。
此外,桂枝芍藥湯(《三因》)、桂枝姜附湯(《條辨》)、桂枝防風湯(《幼幼》)、桂心湯(《千金翼》)、桂枝加大黃湯(《傷寒》)、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中均用生桂枝。
2、制用(密制品)
常與芍藥、甘草、飴糖等同用,能增強溫中補虛,緩急止痛作用。用于中陽不足,脘腹時痛,喜按喜溫者。以蜜之甘緩,補虛緩急止痛。
【現代研究】桂枝的成分與肉桂相似,含有揮發油0.2%~0.9%,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占70%~80%,為鎮靜、鎮痛、解熱作用的有效成分。桂枝水煎得到6個成分: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兒茶酸、硫酸鉀結晶及長鏈脂肪酸。從桂枝皮中還分離出3-(2-羥基苯基)丙酸和它的葡萄糖苷。藥理實驗表明,桂枝揮發油中的桂皮醛除有鎮靜、鎮痛、解熱、擴張血管、降壓、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外,還有健胃、利膽、止咳、抗腫瘤和增加白細胞等作用。桂枝揮發油能使血管擴張,調整血液循環,使血液流向體表。由于能增強血液循環,促使血液流向體表,從而有利于發汗和散熱。又因桂枝揮發油對子宮有特異性充血作用,故認為用量大可引起孕婦流產。
生桂枝、炒桂枝、蜜炙桂枝3種飲片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具有清除次黃嘌呤一黃瞟呤氧化酶系統產生的超氧陰離子(02)和Fenton反應所產生的羥自由基(·;0H)的能力,并能抑制羥自由基誘導的小鼠肝臟勻漿組織上清液過氧化脂質的生成。桂枝炮制品抗氧化的作用強弱與其提取物性質有關。它們的水提取物清除O2-的能力強于醇提取物,而清除·;OH的能力和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則弱于醇提取物。對各炮制品水提取物而言,炒制和蜜炙并未降低其清除02的能力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但卻顯著地降低其清除;OH的能力(P<0.01);對各炮制品醇提取物而言,炒制和蜜炙均降低其清除O2-和·OH的作用(P<0.01);而未顯著降低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從抗氧化角度看,桂枝在治療與自由基有關疾病時,臨床隨癥加減方藥中所用桂枝仍以生品為佳,復方制劑以桂枝為主藥時則建議選擇桂枝生品,采用醇提取工藝。
生桂枝炮制成炒桂枝、蜜炙桂枝后,桂皮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與生桂枝相比,炒桂枝的桂皮醛平均含量下降約23%,蜜炙桂枝中桂皮醛平均含量下降約9.3%,而肉桂酸含量則無明顯的下降。通過比較生桂枝、炒桂枝、蜜炙桂枝3種飲片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方面的差別,發現桂枝的不同炮制品對血小板聚集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生桂枝組與蜜炙桂枝組較炒桂枝組為高,差異顯著(P<0.05),生桂枝組與蜜炙桂枝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炮制品各組均可使大鼠血栓干濕重顯著減輕(P<0.05),與炒桂枝組比較,生桂枝組及蜜炙桂枝組作用明顯(P<0.05)??梢姽鹬訜崤谥坪螅S著桂皮醛含量的減少,其溫經通脈的藥理效應下降。
桂枝炒制后揮發油含量有所降低,蜜制后卻略有增加,且貯存時間越久,揮發油含量越低、顏色越深,生桂枝、炒桂枝、蜜炙桂枝3種飲片的揮發油密度各不相同,提示炮制后揮發油的量和質均發生了變化,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炒制、炒炭等。
2、文獻摘錄“去粗皮”(《傳信》)。“甘草汁浸,炙干用”(《得配》)。“蜜水炒”(《時病》)。“桂之毒在皮,故方中皆去皮用”(《準繩》)。“桂枝湯方,桂枝下有;去皮兩字。夫桂枝氣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汗之功?宜刪此二字,后仿此”(《金鑒》)。
【總結】桂枝在漢代《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方劑中大多注明“去皮”兩字,未見對“去皮”作注解。對桂枝是否去皮用,歷代醫家說法并不一致。如張壽頤云:“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郁,輕揚升散,味辛氣溫……其效在皮,而仲景書反去其皮,可悟傳抄之謬,無皮為木,而晚近來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未出桂枝條,而在牡桂條中云:“此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為桂枝,枝之嫩小者為柳桂。”認為肉桂中最薄者為桂枝。同時,李時珍還認為“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
綜上看來,關于桂枝是否去皮,有認為系傳抄之謬;有認為無甚意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桂枝為肉桂的嫩枝。因肉桂外層粗皮無甚藥力,故應去之。仲景時代并無肉桂與桂枝之分,俱用枝上皮,并不用桂之嫩枝。而后世醫家將桂分為肉桂和桂枝,肉桂用于溫補,桂枝用于解肌發汗。對仲景的許多溫里方劑,如腎氣丸,薯蕷丸、蜘蛛散等則應用肉桂為宜。目前,各地的炮制規范和《中國藥典》2010年版均未要求桂枝去皮。
桂枝內含揮發油,切片后應以陰干和低溫烘干為宜,防揮發油損失。現在某些地區習慣采用蜜炙、炒和炒炭的方法,桂枝經用這些方法炮制后,其所含成分和藥理作用有何變化,這些炮制方法是否合理,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