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高良姜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及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火炙焦香酒煮炮制法(《外臺》)。宋代有去蘆炒制(《蘇沈》)、炒黑(《總錄》)、麻油炒制(《普本》)、斑蝥炒制(《局方》)、東壁土炒制(《朱氏》)、火炮(《急救》)、醋炒(《產寶》)等炮制方法。元代新增濕紙裹煨法,用水煮制法(《世醫》)。明代增加了炙制、巴豆炒制(《普濟方》),陳壁土、斑蝥、巴豆、陳倉米分炒而合用,青鹽炒制(《奇效》),吳茱萸、東壁土拌炒(《綱目》),與莪術、三棱、米醋共煮炮制法(《準繩》)。清代有豬膽汁浸后東壁土炒黑炮制法(《握靈》),吳茱萸湯浸炒法(《害利》)等。此時,其炮制方法已達15種之多。
【現代炮制方法】取高良姜原藥材,除去雜質,浸1~2個小時,洗凈,潤透,切薄片,曬干或低溫干燥。
【飲片性狀】本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薄片,直徑0.8~1.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具多數散在的筋脈小點,周邊黯紅色或黯褐色。質堅韌,氣香特異,味辛辣。
【質量標準】
1、高良姜水分不得過16.0%,總灰分不得過4.0%,含高良姜素不得少于0.70%。高良姜飲片水分不得過13.0%。
2、酒黃芩取黃芩片用黃酒拌勻,悶潤至透,置炒藥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時,取出放涼。黃芩片每100千克用黃酒10千克。
3、黃芩炭取黃芩片置炒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黑褐色時,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透。
【飲片性狀】黃芩為類圓形或不規則的薄片,直徑0.5~2厘米,表面黃色,中間有紅棕色的圓心,有的中央呈黯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周邊棕黃色或深黃色,質脆易斷,氣微,味苦。酒黃芩,形如黃芩片,棕黃色,略有酒氣。黃芩炭,形如黃芩片,黑褐色,有焦炭氣。
【炮制目的】黃芩味苦,性寒。歸肺經、膽經、脾經、大腸經、小腸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作用。
生黃芩性味苦寒,其清熱瀉火力強,多用于熱病、濕溫、黃疸、瀉痢和癰疽疔癤。酒黃芩借酒性升散,引藥入血分,并可向上升騰和外行,治療目赤腫痛,瘀血壅盛,上部積血失血,上焦肺熱咳嗽;同時,因酒性大熱,可緩黃芩苦寒之性,以免損傷脾陽,導致腹痛。黃芩炭,具清熱止血功能,多用于吐血、衄血。
【應用選擇】
1、生用
(1)熱病:常與黃連、梔子等同用,能增強清熱瀉火解毒作用,用于熱病壯熱心煩,甚至神昏譫語者。
(2)濕溫:常與滑石、通草、白蔻仁等滲利化濕藥同用,可治濕溫發熱,胸悶,苔膩之證,如黃芩滑石湯(《條辨》)。
(3)黃疸:常與梔子、龍膽草同用,可增強清肝瀉火功效,治療濕熱黃疸,如梔子散(《圣惠方》)。
2、制用
(1)酒黃芩
①上焦熱毒:常與牛蒡子、連翹、薄荷、板藍根等同用,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作用,可治大頭瘟,如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配伍川芎、白芷,可治風熱上攻,及頭風熱痛,如秘方茶調散(《赤水玄珠》)。
②肺熱咳嗽:常配伍杏仁、桔梗、枳殼、梔子等,具有清肺利氣作用,可治肺熱咳嗽,里實便秘。如黃芩瀉肺湯(《張氏醫通》)。
(2)黃芩炭
①吐血、衄血:常與荷葉炭、棕櫚炭、藕節炭、白茅根炭、生地炭等同用,能增強清熱止血作用,可用于邪熱傷絡,血不循經之吐血、衄血,如荷葉丸(《處方集》)。
②血崩:常與當歸、生地、阿膠、椿根皮等同用,具清熱涼血,固經止血作用,可用于崩中漏下,血色深紅等,如聚金丸(《臨床常用中藥手冊》)。
【現代研究】黃芩含多種黃酮類衍生物,黃芩苷和漢黃芩苷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黃芩苷具有抗菌、解熱、鎮痙、降壓、利尿作用;漢黃芩苷水解生成漢黃芩素,具抗菌、利尿、解痙作用,并具一定的抗癌活性。
黃芩中的黃芩苷在黃芩酶的作用下會被酶解成黃色的苷元β;β黃芩素是一種鄰位三羥基黃酮,它不溶于水,易沉積在黃芩表面;黃芩素又不穩定,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而成綠色醌類衍生物。所以傳統炮制黃芩時常在切制飲片時見有泛綠現象,原因就在于此。黃芩酶是一種活性物質,將黃芩放置到恒溫箱中用100℃±;2℃溫度烘烤30分鐘至2小時,其中的黃芩酶仍具活力,而用水煮10分鐘則其酶被破壞。這說明黃芩酶必須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才能被殺滅。也只有這樣,才能使黃芩中的黃芩苷得以保存。鑒于黃芩苷和漢黃芩苷也溶于水,久煮會使其損失太大,研究證明,用沸水煮10分鐘的軟化切制工藝可以既破壞其酶又保存其藥效成分,保證了黃芩飲片的質量。黃芩是否被酶解的鑒定方法可以為:取黃芩加水室溫25℃放置24小時,然后用乙醇提取,將提取液點樣后進行薄層層析,展開劑為甲苯-甲酸乙酯-甲酸(3:3:1)。黃芩不同炮制飲片中黃芩苷和漢黃芩苷的含量,用聚酰胺薄層層析和薄層掃描法測定結果是:生黃芩為14.87%,蒸黃芩為14.12%,焯黃芩為12.67%,煮黃芩為12.51%,冷浸黃芩為11.79%,炒黃芩為11.89%,酒炒黃芩為11.18%,黃芩炭為2.95%。實驗證明,導致黃芩中黃酮類成分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酶解作用,高溫分解破壞,水液浸煮流失等。水浸法可使這兩種苷類成分損失約21%。因此,黃芩在軟化切制過程中,采用蒸30分鐘或焯、煮10分鐘的工藝,能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有利于保證藥品質量。近來文獻均認為加熱能達到抑酶的效果,有利于提高飲片質量,但是,黃芩苷含量隨加熱時間的增加和加熱溫度的升高逐漸降低,所以在加工炮制時,既要考慮到殺酶后的穩定性,又要考慮殺酶的時間和溫度,否則,黃芩苷損失較大,藥效降低。黃芩有枯芩與子芩之分,古代兩者用法有異,但現今臨床使用已無枯芩與子芩之分。化學測定表明,兩者在化學成分方面未見明顯區別,僅是含量差異,以黃芩苷、漢黃芩苷含量為指標,枯芩為10.63%,子芩為15.16%,因此藥理上尚有待實驗證明。
酒黃芩中黃芩苷的含量隨著黃酒潤悶時間的延長而呈上升趨勢,其中以潤悶5~7小時的含量最高,7小時以后不再有增加傾向;黃芩苷元在潤悶7小時以前含量幾乎無變化,7小時以后稍有增加。研究結果,酒炙黃芩用黃酒潤悶約6小時為宜。酒的種類和白酒濃度對酒黃芩中的主要成分亦有影響。以黃芩苷為例,其成分含量,黃酒炙黃芩為5.58%,白酒炙黃芩為6.45%,稀釋白酒炙黃芩為6.25%;黃芩苷元的含量,黃酒炙品為0.78%,白酒炙品為0.95%,稀釋白酒炙品為0.89%。實驗結果顯示,酒的類別不同,酒炙黃芩的藥效成分的含量存在著顯著性差異(P<0.05),白酒的濃度差異幾無影響(對黃芩苷而言,對其苷元仍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如用白酒代替黃酒,應適當減少酒的用量并注意酒的乙醇含量。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4種黃芩炮制品中黃芩苷的含量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表明,酒黃芩稍有下降,炒黃芩減少56%,黃芩炭中黃芩苷殘留很少,但也證實了炒炭存性的理論。另有文獻報道,黃芩中主要成分黃芩苷和漢黃芩苷兩者在酒蒸炙品和清蒸品中含量均接近,兩種炮制方法對黃芩主要成分的含量無明顯差異。
為了探求黃芩炮制的意義,采用八種不同炮制方法,發現以水煎時,酒潤炮制品之黃芩苷抽出量較生藥材抽出者高30%以上,但各炮制品有機溶媒抽取時略見減少。用冷水浸泡,黃芩生藥之黃芩苷含量隨浸泡時間增長而逐減,浸9小時約減至原來之半數,但各炮制品之成分含量幾乎不受浸泡影響。顯示黃芩經炮制處理可以防止黃芩苷的分解,并有助于水煎湯液中黃芩苷的抽取。
不同炮制對微量元素的影響也有報道,認為煮制、蒸制、酒制黃芩的鎘被除去,鉛量含量大大降低,由275ppm降至185ppm和20ppm。蒸黃芩不僅使有機活性成分苷類和有益的多種無機活性成分含量較高,而且還大大降低了有害的Pb含量,確是一種能全面保證黃芩質量的較佳炮制方法。
黃芩的飲片規格不同,其藥理作用也不一樣。從小鼠耳廓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實驗看來,生黃芩的抗炎作用明顯強于酒黃芩;而碳粒廓清研究結果,酒黃芩的免疫吞噬能力優于生黃芩。所以黃芩在中醫臨床上,用于抗炎組方時以生黃芩為宜,用于促進免疫的組方時以酒黃芩為宜。不同炮制品的制黃芩其抗菌、抗白喉類毒素的效價均為不同,其中蒸黃芩和煮黃芩對白喉桿菌、綠膿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等抑菌效果比生黃芩、冷水浸黃芩強;抗白喉類毒素蒸黃芩要比冷水浸黃芩提高5倍,且飲片色澤黃而不綠;酒黃芩水煎劑對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抑菌作用較生黃芩煎劑為佳。
通過高效液相法對不同切制工藝之飲片中黃芩苷及其苷元的含量測定,并作酶解前后的對比研究,結果,黃芩蒸10分鐘和蒸半個小時均可達到殺酶效果,而焯煮10分鐘的殺酶效果不一。所以作者認為,黃芩的最佳切制工藝應該是:取原藥材,除去殘莖及雜質,快洗,置蒸具內蒸至上氣后30分鐘,取出,悶潤,切薄片,干燥,篩去灰屑。同時又認為,高效液相法(HPLC)是準確、靈敏、快速地檢測黃芩切制飲片質量的可靠方法。酒黃芩的炮制工藝,可因輔料用量,加酒方式、炙炒溫度(藥溫)的不同而異。應用HPLC技術測定不同飲片中黃芩苷的含量,比較研究結果,炙炒溫度(90℃、130℃、170℃)對其飲片中黃芩苷的含量有特別顯著的影響,而用酒量(10%、15%、20%)和加酒方式(噴淋法、悶潤30分鐘、悶潤2小時)則幾無影響。根據L9 (34)正交試驗法篩選,酒黃芩的優選工藝應該是:每黃芩生片100千克,用黃酒10千克,拌勻,悶30分鐘,以130℃(藥溫)炒干。有關“干燥”工藝的研究結果,烘干法和炒干法對其飲片中黃芩苷的含量影響不大,二者基本一致;烘干法的烘制溫度在80℃和105℃兩個級別內無甚差別。烘制的酒黃芩飲片色澤均勻,無焦斑,外觀質量亦較炒制的酒黃芩好。
采用冷浸法、蒸法、煮法對產地采收的鮮黃芩進行加工,發現冷浸法所得黃芩飲片干燥后切片表面有明顯的綠色斑點,苷元類物質含量較高,表明冷浸法會導致苷類成分水解。黃芩經過“蒸”或“煮”,既可軟化切片,又可破壞酶的活性,所得飲片質量較高。其中以蒸法效果更好。該結果與黃芩藥材炮制研究一致。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滇黃芩生藥、生片及酒片中黃芩苷的含量,結果表明滇黃芩炮制后黃芩苷含量降低。微波炮制的工藝為微波熱力40%,微波時間2.5分鐘,加水量為20%。微波法炮制的酒黃芩中黃芩苷含量高于酒炒黃芩。
另有研究表明:黃芩的加工炮制并沒有導致新化合物的產生,但是酒黃芩和黃芩炭中黃酮苷類成分黃芩苷、漢黃芩苷含量明顯下降,而相應苷元&mdash;&mdash;黃芩素、漢黃芩素峰面積明顯增加。證實了黃芩中黃酮苷類成分在炮制過程中,受熱逐漸分解成相應的黃酮苷元類成分,從而導致苷類成分所占的百分比逐漸下降,相應苷元類成分逐漸升高。黃芩炮制品中黃芩苷的含量高低與其抗氧化能力基本一致,生品>炒制品>炒炭品。提示在選擇黃芩用于治療與自由基發生系統有關疾病如癌癥、炎癥時,選擇生黃芩可能會取得較好的療效。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酒洗、酒蒸、酒煮、蜜炙、姜炙、炒黃、炒焦等。
2、文獻摘錄“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湯液》)
【總結】黃芩根新老不同,有枯芩、子芩之分。枯芩為其老根,體輕,中空,色黑,擅長于瀉上焦之火;子芩又稱條芩,為黃芩的新根,條實,體重,色黃,擅長于瀉大腸下焦之火。現代研究表明,子芩的黃芩苷、漢黃芩苷也比枯芩含量高,而現代臨床上已經忽略了這種區別,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對各炮制品含量測定結果并不完全一致,除了測定條件不一致,還可能與掌握炮制品的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