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處于天地之間,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關系。也就是說,人是受天地之間變化規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古語云:“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這里的謹奉天時,就是指人們必須要順應四時,順應四時,所以我們養生之時必須遵循他的道,從而達到身體的健康,使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相統一,只有內外環境平衡協調,才能保持生理活動正常。那么,又怎樣順應四時呢?
《靈樞·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萬物之中,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因為人類不僅能夠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且能夠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適合于生存,促進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養生家就很重視生活環境的選擇和改造。孫思邈在年老時就選擇在山清水秀的環境造屋植木種花修池,獨自在那里養老。曹慈山也“辟園林于城中,池館相望,有白皮古松數十株,風濤傾耳,如置身巖壑,……至九十余終”。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數十本,不求名種異卉,四時不絕便佳”;“階前大缸貯水,養金魚數尾”;“拂塵滌硯,……插瓶花,上簾鉤”;并要求“事事不妨親身之”。這樣,既美化了環境,又鍛煉了身心。此外,還可在空氣新鮮、純潔的溪流和瀑布附近進行空氣浴;利用山地、海濱美好環境進行氣候康復;或者用溫泉療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與大自然協調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為恢復和增強人體健康服務。
所謂適應自然,即是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就是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所謂避免外邪,即《黃帝內經》所說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呂氏春秋·盡數》中說:“畢數之務,在乎去害。……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久雨)、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自然界的四時六氣是人類生、長、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們要經常保養精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復健康。古人根據四時六氣,對養生康復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