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性的無食欲是身體里的一些器官操作得不好,胃及大腸的功能不好,生病后食欲也差了。若要康復得快,需要吃東西,能幫助恢復食欲的就是每天吃一個烏梅。
烏梅里的蘋果酸把適量的水分導引到大腸,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烏梅有增加食欲,促進消化, 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的作用;亦有顯著的整腸作用,促進腸蠕動,消除炎癥;同時又有收縮腸壁的作用, 因而可以用于治療腹瀉。
很多孕婦想要吃酸味的食物而不碰油膩食物及甜食,這是一個自然的反應。婦女懷孕時,血液偏酸了,胃及肝臟功能及能量也減少了。當身體偏酸時,鈣質會流失,所以有些孕婦的牙齒會變的松的,更有一些孕婦的情緒會上下波動不已,建議孕婦每日吃一個烏梅來調和。
烏梅干中所含之檸檬酸,在體內能量轉換中可使葡萄糖的效力增加10倍, 以釋放更多的能量消除疲勞;烏梅可使放射性90Sr盡快排出體外,以達到抗輻射目的;烏梅干能使唾液腺分泌更多的腮腺激素,腮腺激素有使血管及全身組織年輕化的作用;烏梅并能促進皮膚細胞新陳代謝,有美肌美發效果;尚有促進激素分泌物活性, 從而達到抗衰老的作用。
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
烏梅主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
《日華子本草》:烏梅除勞,治骨蒸,去煩悶,澀腸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膚麻痹,去黑點,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為丸,止休息痢。
《本草圖經》:烏梅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虛勞瘦贏,產婦氣痢等方中多用之。
《綱目》:烏梅、白梅所主諸病,皆取其酸收之義。惟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NI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稍有不同耳。《醫說》載曾魯公痢血百余日,國醫不能療,陳應之用鹽水梅肉一枚,研爛,合臘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莊肅公亦痢血,應之用烏梅、胡黃連、灶下土等分為末,茶調服亦效。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有實邪者忌服,胃酸過多者慎服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