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賊為較常用中藥,始載于宋·《嘉祐本草》,具有疏風散熱、退翳止血的功效,用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角膜云翳等癥。
1.來源
木賊為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iemale L.的地上部分。屬多年生草本,高50cm以上。根莖橫走或直立,黑棕色,節和根有黃棕色長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達1米或更多,中部直徑(3) 5-9毫米,節間長5-8厘米,綠色,不分枝或直基部有少數直立的側枝。地上枝有脊16-22條,脊的背部弧形或近方形,無明顯小瘤或有小瘤2行;鞘筒0.7-1.0厘米,黑棕色或頂部及基部各有一圈或僅頂部有一圈黑棕色;鞘齒16-22枚,披針形,小,長0.3-0.4厘米。頂端淡棕色,膜質,芒狀,早落,下部黑棕色,薄革質,基部的背面有3-4條縱棱,宿存或同鞘筒一起早落。孢子囊穗卵狀,長1.0-1.5厘米,直徑0.5-0.7厘米,頂端有小尖突,無柄。
2.產地與分布
木賊主產東北三省、湖北、陜西。此外,河北、內蒙、山西、甘肅、四川、貴州等省亦有分布。
3.鑒別要點
木賊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莖圓柱形較粗,直立無分枝,縱棱明顯:二是質脆,斷面可見環形空腔整齊排列;三是莖枝互擦發出沙沙響聲。
而混淆品筆管草則莖有光滑小分枝,質較軟,斷面環形空腔不明顯,莖互擦無沙沙響聲。偽品節節草則多分枝,似叢生,而且莖細短節多,可資區別。
4.名典鑒別
(1)李時珍曰:“叢叢直上,長者二三尺,狀似鳧茈苗及粽心草,而中空有節,又似麻黃莖而稍粗,無枝葉。”又曰:“此草有節,面粗澀。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即光凈,猶云木之賊也。”
(2)清代《本草從新》、《本草求真》只言木賊功效未言形狀,故略。
5.快速鑒別
木賊,莖呈長管狀,不分枝,長40~60cm,直徑約6m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具18~30條細縱棱,平直排列,棱脊上有2行細小疣狀突起,觸之掛手。節上著生鱗片狀合生的筒狀葉鞘,葉鞘基部和先端具兩圈棕黑色較寬的環。鞘片背面具2條棱脊及1條縱溝。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邊緣有20~30個小空隙,排列成環狀,內有灰白色或淺綠色薄瓤。氣微,味微澀。品質以莖粗長、色綠、質厚、不脫節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