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中藥材名】西河柳
【藥材來源鑒定】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干燥細嫩枝葉。
【本草品種考證】西河柳,原名赤檉木,又名檉柳。其始載本草為《日華子本草》。《開寶本草》曰:“赤檉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葉細。”河西,即今甘肅省河西走廊。《本草圖經(jīng)》曰:“又有赤檉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葉細,即是今所謂檉柳者,又名春柳。”《本草衍義》曰:“赤檉木,又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花肉紅色,成細穗。河西者,戎人取滑枝為鞭。京師亦甚多。”李時珍曰:“檉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細葉如絲,婀娜可愛。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長三四寸,水紅色如蓼花色。”據(jù)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應(yīng)為檉柳屬(Tamarix)植物。其中主流品種包括有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以及多枝檉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
【植物形態(tài)鑒定】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8m。老枝直立,暗褐紅色,光亮,幼枝稠密而細弱,常開展而下垂,紅紫色或暗紫紅色,有光澤,嫩枝纖細,懸垂。葉鮮綠色,從上年生木質(zhì)化生長枝上生出的綠色營養(yǎng)枝上的葉呈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長1.5~1.8毫米,稍開展,頂端尖,基部背面有芘骨狀隆起,常呈薄膜質(zhì),上部綠色營養(yǎng)枝上的葉鉆形或卵狀披針形,半貼生,長1~3毫米,頂端漸尖而內(nèi)彎,基部變窄,背面有龍骨狀突起。每年開花兩、三次。春季開花:總狀花序生于上年生木質(zhì)化的小枝上,長3~6厘米,寬5~7毫米,花大而少,較稀疏,而細弱點垂,小枝亦下傾,苞片線狀長圓形或長圓形,漸尖,花梗纖細,萼片5,狹長卵形,具短尖頭,外面2片,長0. 75~1. 25毫米,較花瓣略短,花瓣5,粉紅色,通常卵狀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稀倒卵形,長約2毫米,較花萼為長,果時宿存,花盤5裂,紫紅色,肉質(zhì),雄蕊5,長于或略長于花瓣,子房圓錐狀瓶形,花柱3,棍棒狀。蒴果圓錐形。.夏、秋季開花:總狀花序長3~5厘米,較春生者細,生于當年生幼枝頂端,組成頂生大圓錐花序,疏松而通常下彎,花5出,較春季者略小,密生,苞片綠色,草質(zhì),較春季花的苞片狹細,較花梗長,萼片5,三角狀卵形,花瓣5,粉紅色,直而略外斜,遠比花萼長,花盤5 裂,或每一裂片再2裂成10裂片狀,雄蕊5,長等于花瓣或為花瓣的2倍,花柱棍棒狀。花期4~9月,果期8~10月。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莖枝呈細圓柱形,直徑0.5~1.5毫米。表面灰綠色,有多數(shù)互生的鱗片狀小葉。質(zhì)脆';易折斷。稍粗的枝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突起的葉基,斷面黃白色,中心有髓。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鑒定】莖枝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窄,近木栓層處有2~4列木栓細胞,壁稍厚,木化。中柱鞘纖維木化,纖維束周圍細胞含硫酸鈣結(jié)晶,形成晶纖維。韌皮部較窄,木質(zhì)部導管多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髓射線寬2~3列細胞。髓部小。
粉末特征:灰綠色。①葉表皮細胞橫斷面觀類方形,外壁稍隆起,有的(葉緣)呈乳頭狀突起,角質(zhì)層厚6~9皮米;內(nèi)緣細齒狀,表面觀類方形、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細密連珠狀增厚,有的可見半月形角質(zhì)突起。氣孔下陷,副衛(wèi)細脆4~6個,有的特小。②硫酸鈣結(jié)晶直徑5~34微米,棱角大多明顯。③纖維(枝)直徑8~25)微米,壁稍厚,木化或微木化,纖維周圍細胞含硫酸鈣結(jié)晶,形成晶纖維。此外,有薄壁細胞及葉柄基部纖維。
【生境分布】喜生于河流沖積平原,海濱、灘頭、潮濕鹽堿地及沙荒地。野生于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北部和安徽北部等地,我國東部至西南部各省區(qū)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夏季花未開時采收,陰干。
【飲片炮制】除去老枝及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曬干。
【性能功用】甘、辛,平。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散風.解表,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風濕痹痛。內(nèi)服:3~6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湯擦洗。麻疹已透者不宜用。本品用量過大能令人心煩。
【附注】置于燥處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