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人中白為人尿自然沉積的固體物。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燒炭炮制法(《圣惠方》)。明代增加了煅制和炒制(《普濟方》)。清代又有了酒棗共制法(《尊生》),火煅醋淬法(《良朋》)。
【現代炮制方法】
1、生人中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放人清水中,浸泡漂洗10~15天,每天換水2次,取出,日曬夜露至無臭氣。敲成1~2cm小塊。
2、煅人中白:取漂凈的人中白直接置無煙的爐灶,煅燒至灰褐色,取出,敲成1~2厘米小塊;或將凈人中白裝入坩堝內,置無煙的爐火中煅燒至紅透,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人中白為不規則的小塊,長1~2厘米,類白色至淡黃褐色,斷面具層紋。質堅硬,氣微。煅人中白形如人中白,表面灰白色至灰黑色,質堅脆。
【炮制目的】人中白味咸,性寒。歸肝經、三焦經、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止血之功能。用于咽喉腫痛,牙疳口瘡,咯血、衄血等癥。煅后質脆,便于破碎,便于藥效成分的煎出,便于調劑和制劑。
【應用選擇】
1、牙疳口瘡本品與孩兒茶、冰片、黃柏,硼砂等同用,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小兒走馬牙疳,口疳,牙齦腐爛臭黑,膿耳,手臁瘡,痔瘡等,如人中白散(《正宗》)。
2、咯血、衄血本品與側柏葉、大薊、小薊、藕節炭等涼血止血藥同用,具有祛瘀止血之功能,可用于血熱引起的咯血、衄血。
【附】文獻摘錄:“溺白垽,人溺澄結所成也,歲久之器,有厚寸余者,取置磁盤內,露高潔處,越一二載,中外皆白,絕無臭者乃可用,研極細,水飛數過,再研萬匝”(《乘雅》)。“燒研末,大治諸濕潰爛……或生用為末亦可”(《本草正》)。“煅淬者,精粹盡失,轉增火毒,不堪用也”(《乘雅》)。“以風日久者良”(《得配》)。
【總結】人中白《名醫別錄》始載,名溺白垽,人中白之名見于《日華子本草》。歷代多用生品或煅炒制品。煅可脆,可除臭,但亦有認為煅后轉增火毒,不堪用。酒棗煅,治虛勞(《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