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雷公藤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Tri pter ygium wil fordii Hook. f.的干燥根和根莖。秋冬季采挖,除去泥沙,剝去皮部,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漂水法:
1、取適量雷公藤放于水中浸泡2~3天,撈出,瀝干,徹底剝去根莖中的內外兩層皮,趁濕切成2~3厘米的條狀(使用專用藥刀)。將每條雷公藤根莖對半破開,直徑較大的要破細。
2、將破開的雷公藤用蚊帳布袋盛裝,以清水浸泡兩天,取出,瀝干,暴曬兩天或用專用的微波爐烤干。如此浸泡、暴曬6次,直至無原液出現。
檢驗其毒性含量,方法有兩種:任意取4克雷公藤干品放入專用鍋內,加入1000毫升清水,煎成500毫升藥液,待藥液冷卻后用嘴含一下,若感到麻木,說明其仍有毒性,須重新將雷公藤按上述程序漂曬2~3次;亦可用PH試紙對煎成的藥液進行測定,待無毒性后備用。內服用量:每劑藥配伍6克以下。
煅燒法:
將雷公藤投入專用的鍋內燃燒(避開居民區)成炭,然后潑水,不使其化灰。待曬干后,用專用粉碎機研成粉。檢驗毒性的方法同上。若仍有毒性,則將該木炭用布袋盛裝,按漂水法第二項程序漂曬1~2次。內服用量:每劑藥配伍4克以下。
若誤食雷公藤,可灌服花生油或食用油,24小時內不得飲水,待藥物排出后再進食;或取紫花地丁15克,石菖蒲10克,砂仁10克,煎湯灌服即可解毒。
【現代炮制方法】取原藥材,洗凈,潤透,切薄片,陰干置通風處備用。
【現代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粉碎。
【飲片性狀】雷公藤為圓形薄片,表面淡黃色或淺橙黃色,密布針眼狀空洞,有木質射線,質硬。味微苦。
【炮制目的】雷公藤味辛、苦,性寒;有大毒。歸肝經、脾經。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通絡,殺蟲的功能。切制成飲片后,便于調劑和制劑。
【應用選擇】
1、類風濕關節炎霄公藤根剝凈內外兩層皮,再刮凈木質部的黃色部分,取木質部15克,加水500毫升,置陶器鍋內,用文火煎至200ml,過濾后渣再加水煎200毫升,合并二次煎液為1日量,分2次服,7日為1個療程,停藥3~4天后再續服(《福建藥物志》)。
2、風濕性關節炎取雷公藤薄片120克,泡于60%的白酒1000毫升中,攪拌后將容器密封,2周后過濾使用,即成為12%的酊劑。成人量每日15~30毫升(當于1.8~3.6克生藥),分3次,飯后服用。常配用復合維生素B,病情控制后(一般約需3~6個月)可改用維持量,即每日或隔日5~10毫升。有肝腎功能不佳、心臟病、高血壓、嚴重貧血、潰瘍病或過敏體質者,不用本藥。
3、紅斑狼瘡用去皮根莖(雷公藤)制成糖漿(每毫升含生藥1克)、片劑(每片含生藥3克),口服,每日3次,每次雷公藤糖漿10~15毫升或雷公藤片3~5片。1月為1個療程。
4、頭癬取鮮根(雷公藤)剝皮,將根皮曬干磨成細粉,調適量凡士林或醋,涂患處,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現代研究】有實驗研究表明,通過蒸法炮制的雷公藤全根,其毒性可明顯降低,甚至比根木質部的毒性還小,提示該法去毒效果較為理想。經炮制好的雷公藤全根的抗炎作用,與去掉根韌皮部的雷公藤相似,說明該炮制法不影響雷公藤的抗炎效果,建議采用炮制去毒來代替傳統的去皮減毒法。
【總結】雷公藤于《本草綱目拾遺》有載。歷代文獻均無炮炙方法的記載,主要是凈制和切制。據使用單位介紹,加甘草或甘草加何首烏等輔料進行炮制能有效地降低毒性。雷公藤內服時要去皮,用木部,因皮部毒性大,剝皮不凈,會引起中毒。但亦有認為根皮毒性大多是由于雷公藤內酯醇的含量較高所致,該化學成分是雷公藤的一種成效成分,也是主要毒性成分,故可控制劑量使用。切片時,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有效成分喪失,亦不宜直接暴曬。鮮品毒性更強,煎劑煎煮時間至少在1小時以上,但不宜超過2小時。煎煮時間過短毒性大,過長則療效降低。本品有大毒,副作用亦大,使用時須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