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白礬為硫酸鹽類礦物明礬石Alumen經加工提煉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鋁鉀。白礬又名明礬。
【古代炮制方法】漢以前有“燒”(《病方》)、“煉”(《本經》)的制法。南北朝有蜂窠制:凡使,須以瓷瓶盛,于火中煅令內外通赤,用鉗揭起蓋,旋安石蜂窠于赤瓶子中燒,蜂窠盡為度。將鉗夾出放冷,敲碎,人缽中研如粉后,于屋下掘一坑,可深五寸,卻以紙裹,留坑中一宿,取出再研,每修事十兩,用石蜂窠六兩,燒盡為度(《雷公》)。還有藥汁制:煅白礬于瓶內,用五方草、紫背天葵二味自然汁各一鎰,旋旋添白礬于中,下火逼令藥汁干,用蓋子并瓶口更以泥泥上下,用火一百斤煅,從巳至未,去火,取白礬瓶出,放冷,敲破取白礬。若經大火一煅,色如銀,自然伏火,銖累不失,搗細研如輕粉,方用之(《雷公》)。唐代有煅法、飛法,如“煅過”(《顱囟經》)、“飛過”(《理傷》)。宋代仍有煉制:銚子內煉過,煎卻礬汁,泣干為度(《博濟》);還有巴豆制:“一兩入巴豆二十一粒,捶碎去殼,同煅枯礬,去巴豆”(《朱氏》)。元、明仍以煅煉法為主,還有藥制法,如:“同硫黃同炒”(《世醫》)、“姜汁浸,曬干”(《丹溪》)、“銚內飛烊,與陳皮同炒香”(《奇效》)、“二錢,即用五倍子一錢,入礬于內煅枯者”(《景岳》)。清代尚有麩制法:麩炒黑(《玉尺》)。
【現代炮制方法】
1、白礬: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搗碎或研碎。
2、枯礬:取凈白礬,敲成小塊,置煅鍋內,用武火加熱至熔化,繼續煅至膨脹松泡呈白色蜂窩狀固體,完全干燥,?;?,放涼后取出,研成細粉。
煅制白礬時應一次性煅透,中途不得?;?,不要攪拌。經攪拌后表面溫度下降,結晶水不易除去,內熱不斷積蓄,傳熱性能降低,局部溫度過高,而使白礬呈焦黃色。制枯礬時常出現煅制不透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用圓底鍋,放礬過多,受熱后底層白礬先熔化,結晶水先行蒸發形成海綿狀質地疏松的枯礬,具有較強的隔熱能力,一旦形成這種狀態,上部液態白礬很難獲得較高溫度,結晶水不能及時蒸發,以致形成涼后的“僵塊”。煅制容器應用耐火瓷器,不宜用鐵鍋,因為在高溫煅制情況下,白礬這一強酸弱堿形成的鹽顯微酸性,加熱時生成FeSO4,進一步氧化成Fe2(SO4)3,它能與Al(OH)3生成Fe(OH)3,再氧化成紅色的Fe2O3,故枯礬接觸鐵鍋處附著紅褐色鍋垢,因此,產品鐵鹽含量也會超出檢查限度。
【飲片性狀】白礬為不規則的塊狀或粒狀,表面常附著白色粉末。無色、乳白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質重而脆(硬度2~2.5),密度1.757克/厘米,氣微,味微甜而極澀。枯礬呈不透明、白色、蜂窩狀或海綿狀固體塊狀物或細粉,質輕,疏松,手捻易碎。味淡,有顆粒感。
【質量標準】白礬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白礬含含水硫酸鋁鉀不得少于99.0%。
【炮制目的】白礬性味酸、澀,寒。歸肺經、脾經、肝經、大腸經。具有消痰、燥濕、止癢、止瀉、止血、解毒、殺蟲功效。
生白礬擅長解毒,殺蟲,消痰、燥濕、止癢,用于濕疹,疥癬,癲癇,中風,喉痹;外用可解毒,止癢,用于胬肉,痔瘡,脫肛??莸\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減弱,增強了收澀斂瘡,生肌,止血,化腐作用,用于濕疹濕瘡,聤耳流膿,陰癢帶下,久瀉,便血,崩漏,鼻衄,齒衄,鼻息肉。
【應用選擇】
1、生用
(1)癲狂患者:常與郁金同用,能豁痰安神,可用于痰阻心竅而致的癲癇發狂,煩躁不安,神志不清者,如白金丸(《全生集》)。
(2)中風:常與豬牙皂莢為末,溫水調服,能涌吐痰涎,以開閉塞,可用于中風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如稀涎散(《傳家秘寶》);配伍巴豆、皂角,共煮干,研末,吹鼻,可治中風不語,牙關緊急,痰厥昏暈,如稀涎散(《赤水玄珠》)。
(3)喉痹痰壅:常與膽礬研末吹喉,以消痰去壅,如吹喉散(《普濟方》)。
(4)瘡癰惡毒或蛇犬咬傷:常與黃蠟為丸服,能解毒護心,使毒不內犯,如蠟礬丸(《集解》)。配伍雄黃可治一切癰腫惡瘡,或毒蟲、蛇、犬咬傷,如雄礬丸(《集解》)。
(5)疔腫惡瘡:常與黃丹研末和勻,以針刺患處見血,待血盡上藥,以膏藥蓋之,能解毒消瘡,如二仙散(《寶鑒》)。
(6)濕熱黃疸:單用白礬研末內服,有去濕熱、退黃之效,可治濕熱黃疸。
(7)痔瘡、脫肛、子宮脫垂:用本品制成is%或18%的注射液,注入痔核,治療各期內痔及混合痔合并黏膜脫垂者。亦可用10%注射液,注射于肛門周圍,治療脫肛;制成10%的甘油注射液注射于子宮雙側韌帶處,每側5ml,治療子宮脫垂;亦可用本品溶于水中,外洗或外擦,亦有一定效果。
2、制用(煅制品)
(1)久瀉不止:常與訶子同為散,米湯飲下,能澀腸止瀉,如訶黎勒散(《圣惠方》)。
(2)鵝口瘡:常與朱砂共研極細末,敷舌上,如白礬散(《圣惠方》)。
(3)聤耳流膿:常與冰片、五倍子共研吹耳內。
(4)爛弦風眼:常與銅青研末,泡湯澄清,點洗。
(5)疥瘡:常與硫黃、黃連、雄黃、蛇床子共研細,以豬油調敷患處。
(6)黃水瘡:常與松香、黃丹共研極細,麻油調敷患處。
(7)各種出血證:常與五倍子、血余炭等同用,能收澀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研末外用,可治外傷出血。
【現代研究】白礬煅制時50℃開始失重,120℃出現大量吸熱過程,大量結晶水失去,大約260℃脫水基本完成,300℃開始分解,但300~600℃之間分解緩慢,至750℃無水硫酸鋁鉀脫硫過程大量發生,產生硫酸鉀、三氧化二鋁及三氧化硫。810℃以后持續熔融,成品水溶性差,出現混濁并有沉淀,故煅制溫度應控制在180~260℃之間。
有人對不同條件下明礬煅燒品的煅燒失重率、溶解性和鋁離子作了測定比較。結果表明,明礬在200℃左右時,已失去大部分結晶水,在600℃以上時,則有部分硫酸鋁鉀分解成三氧化二鋁而放出二氧化硫。明礬在木炭中煅燒,約需4分鐘煅透,有7.07%的硫酸鋁鉀分解,故推測此溫度約800℃以上。從白礬、白礬炮制中藥及其水煎劑中鋁含量的測定結果看出,白礬和白礬炮制后的中藥中都含有鋁,且白礬中鋁的含量最高,白礬、白礬炮制中藥中的鋁對動物血、腦中鋁含量的影響基本無差異。
白礬和枯礬的X射線衍射分析證明:二者中都含白礬和枯礬,只是兩種組分的含量比例不同。實驗結果表明,白礬用于瘍面,在不同pH值滲出液中鋁的絡合情況與枯礬相比大有不同,以酸性滲出液瘍面為例,溶出K2O與Al2O3量(重量百分比)應相近,但白礬中的Al2O3僅測出相應溶出量的62.5%,其余的鋁已與滲出液中的鈉鹽等絡合,枯礬則無此現象。在中性滲出液中,白礬溶出物中鋁的絡合更強,堿性滲出液中尤其如此,枯礬則無這種現象,瘍面中性滲出液中鋁的絡合物稍增,堿性滲出液中也有增大,但不如白礬強烈。這種絡合作用是否是白礬收斂作用的物質基礎,有待進一步研究。
抑菌作用研究表明,180~260℃煅制的枯礬對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的抑制作用與生品之間沒有差異,300℃煅制品與生品之間有差異,500~900℃煅制品與生品之間均有顯著差異,比生品抑菌明顯降低。180~260℃之間煅制的枯礬對家兔眼結膜的刺激作用小。用枯礬藥液(濃度為0.5克/毫升)對50株綠膿桿菌做了藥敏試驗,結果49株的抑菌圈直徑在20毫米以上(占98%),只有1株為19毫米。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為23毫米,表明綠膿桿菌對此種濃度的枯礬藥液具有高敏感性。打洞法與試管法結果一致,因此,打洞法的抑菌圈大小可作為藥物稀釋幅度的參考??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霉菌等都具有高度敏感。因此臨床上用于治療外科創傷化膿性潰瘍久未愈合的傷口,枯礬為比較理想的一種外用中藥。
遠紅外線炮制枯礬,質量較好,節時省力,費用低廉,為明煅法的1/2。水分子在遠紅外區,有很強的吸收峰,能有效地吸收遠紅外線,改變分子振動能級,產生共振現象,晶體硫酸鹽分子的振動光譜,波動范圍在2.78~10.4微米,與碳化硅管輻射元件表面溫度200~300℃時所發出的遠紅外線波長相似,可更有效地吸收遠紅外線。認為220℃±2℃時炮制2小時者最佳,各項符合《中國藥典》和傳統指標規定。
【附】文獻摘錄:“化痰生用。”(《入門》)“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大法》)“燒枯用之,能止牙縫出血。”(《本革正》)“喉痛乳蛾,用礬三錢,銚內溶化,人巴豆劈開三粒,煎干,去豆,研礬用之,入喉立愈。”(《握靈》)
【總結】白礬始載《神農本草經》,自漢代起即已應用。本品內服過量能刺激胃黏膜而引起反射性嘔吐痰涎。至腸不吸收,適量制止腸黏膜分泌而起止瀉作用。外用稀溶液能起消炎收斂防腐作用,濃溶液侵蝕肌肉引起潰爛。煅成枯礬后,內服后可與黏膜蛋白絡合,形成保護膜,覆蓋于潰瘍面上,保護黏膜不再受腐蝕,并有利于黏膜再生,還可抑制黏膜分泌和吸附腸異物。煅后酸澀味消除,因此消除了引吐作用,增強了止血瀉下作用。外用能與蛋白質化合成難溶于水的蛋白質而沉淀,減少瘡面滲出物而起生肌保護作用。白礬在水中呈凝膠狀態,本身帶有電荷,具有吸附作用,而對某些物質起到解毒、防腐作用,白礬、枯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是治療外科瘡傷化膿性潰瘍日久不愈的良好藥物。
白礬具有克伐之性,體虛胃弱者不宜用。亦不宜過量,量大易致嘔吐。
白礬的炮制方法以“煉”、“燒”、“煅”法為主,為了得到極細粉而采用“水飛法”。但亦有加用輔料的炮制方法,它是應臨床需要而產生的。如用蜂窠制,礬石除痼熱在骨髓,古方用治牙齒腫痛出血,蜂窠亦治齒疼,二味合制,相得益彰。與巴豆同制,借巴豆辛烈攻沖之力,佐其開通閉塞,以治喉痹。與生姜同制,生姜開痰,以增其消痰涎的藥效。然而輔料制法現代已失傳,是否具有科學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