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蜂房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Polistes olivaceous (De Geer)、日本長腳胡蜂Polistes japonrcus Saussure或異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的巢。一般在冬季采收,采摘后將蜂房干燥,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漢代有火熬(《本經》)、炙(《金匱》)等法。唐代有微炒、燒制(《千金》),炙制、熬制(《千金翼》)的方法。宋代有煅制法(《瘡瘍》)。明代增加了蒸制(《普濟方》)、蜜制(《準繩》)、豬脂制(《本草正》)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乳制、焙制(《大成》),酒制(《求真》),鹽制(《奧旨》),醋制、蛇蛻制(《全生集》)等炮制方法。此時,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
1、蜂房:取原藥材,刷盡泥灰,除去雜質,切塊,篩去灰屑。
2、煅蜂房:取凈蜂房塊置于耐火容器內,加蓋,縫口用鹽泥封固,用中火煅燒至透,停火。冷卻后取出,用時掰碎或研細入藥。
【飲片性狀】蜂房為不規則的扁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有多數六角形房孔,背面灰褐色,多斑點;體輕質韌,稍有彈性,似紙質;氣微,味辛淡。煅蜂房為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黑褐色,質輕,無臭,味澀。
【質量標準】蜂房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5.0%。
【炮制目的】蜂房味甘,性平。歸胃經。具有祛風,攻毒,殺蟲,止痛的功能。
蜂房生品一般作外用,內服多用炮制品。煅后可降低毒性,增強療效,利于粉碎和制劑。用于癰疽,瘰疬,牙痛,癬瘡,風濕痹痛,疹瘙癢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疹瘙癢:常與蛇蛻、花椒、苦參等同煎水外洗,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用于風邪客于皮膚,瘙癢不已。
(2)乳癰、惡瘡:常與蜈蚣、明礬共研細末,麻油調涂患處,或煎水外洗,具有解毒療瘡作用,用于熱毒壅盛,婦人乳癰,惡癰腫毒,或瘡毒久不收口。
(3)風濕痹痛:常與獨頭蒜、百草霜同搗外敷,具有祛風除痹的作用,用于風邪侵擾肌膚,肢體酸痛,游走不定。
2、制用
(1)痔瘡出口:常與地榆炭、槐角炭用研末摻之,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用于濕熱蘊結,痔瘺出血。
(2)頭生瘰疬:常與蛇蛻、玄參、黃芪等同用,具有解毒止痛的作用,用于瘰疬生于頭,膿水不止,疼痛難忍,如蜂房膏(《圣惠方》)。
【現代研究】蜂房主含蜂蠟及樹脂,又含有毒的露蜂房油。炮制后,能使部分有毒成分散失,降低毒性。
據實驗,蜂房的醇、醚及丙酮浸出物,皆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能增強心臟運動,使血壓一時性下降,并有利尿的作用。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酒炒、甘草煮、炒炭、炒黃、炒焦、蜜炙等。
2、文獻摘錄“洗去蜂糞泥土……曬干,炙令焦黃,細研”(《入門》)。“燒灰酒服主陰痿”(《綱目》)。“入桶蒸死,連窠炙研,以醋調涂,癰癤即消。以蛇蛻同煅,治疔毒走黃。乳調服,療小兒吐瀉”(《全生集》)。
【總結】蜂房從唐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生用,也有用扣鍋煅法。煅后可降低毒性,便于粉碎和服用。
對現在已失傳的炙制、蜜制、乳制、豬脂制、蒸制、焙制、酒制、鹽制、醋制、蛇蛻制等炮制方法,亦有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