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寒水石的功效作用是什么?寒水石能治療什么疾???寒水石具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等功效,那么寒水石能治療什么疾病呢?寒水石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搜藥網小編為你一一講解吧
1.《綱目》:凝水石其氣大寒,其味辛咸,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于天然寒水石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用者詳之。
2.《本草經疏》:凝水石,《本經》味辛氣寒,《別錄》加甘,大寒無毒?!督洝吩?,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于內,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僥,煩滿,及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也,易饑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陽明之邪熱,故能止渴不饑。水腫者濕熱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氣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熱利竅消腫也。療腹中積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軟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隱君復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難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別。生鹵地,味辛咸,碎之如樸硝者,是凝水石。其氣大寒,能除有余邪熱。《經》曰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者宜之,諸濕腫滿屬脾士者忌之,大宜詳審,慎勿有誤。
3.《本經逢原》 ;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腹中積聚,咸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咸能降火也。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熱也、如無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4.《本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5.《本草經集注》:解巴豆毒。
6.《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痛。
7.《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8.《綱目》: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
9.《醫林纂要》:除妄熱,治天行大熱及霍亂吐瀉,心煩口渴,濕熱水腫。
10.《本草求真》:敷湯火傷。
11.《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
11. 寒水石治五臟六腑積熟,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 (《方脈正宗》)
12.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墻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
13.除熱癱癇: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金匱要略》風引湯)
14.治風熱心躁, 口干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寒水石半斤(燒半日,凈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 (《姚僧坦集驗方》龍腦甘露丸)
15.治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斗,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鈐方》)
16.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凝水石五錢,水調和豬膽汁涂之。(《本草匯言》)
17.治牙齒內血出,并有竅眼,時時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腦子。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干摻有竅處。(《普濟方》)
18.治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 (《衛生易簡方》)
寒水石是一種礦石中藥材,清熱瀉火藥,味辛行散,性寒涼,歸心、胃、腎經,全年可采,研細用。寒水石具有清熱降火、涼血散瘀的功效。
1、清熱降火 :水寒石性寒,入心經能清熱瀉火,清心除煩,可以清肺火,去心火。入胃經能清瀉胃火以止渴,可用于治療霍亂吐瀉、心煩口渴等。清熱瀉火的功效,對于口舌生瘡和單純的皰疹以及熱毒瘡腫等疾病有治療作用。可研末外用于風熱火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燒灼傷等病癥。
2、涼血散瘀 :寒水石味辛行散,性寒涼,能涼血止血、散瘀消腫,可用于齒衄、丹毒等。
性味歸經: 辛、咸,寒。歸心、胃、腎經。
功 能: 清熱瀉火,利竅,消腫。
主 治 :用于熱病煩渴,丹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敷。
貯 藏 置干燥處。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