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南沙參為常用中藥材,使用歷史悠久。具有養(yǎng)陰清肺,化痰止咳,益氣生津的功能。為桔??浦参镙喨~沙參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杏葉沙參Adenophora stricta米iq.的根。分布于南方各省區(qū)及陜西、甘肅等省。多為野生。
【生長環(huán)境】常生于500~2000米的草地和林木地帶,多見于草地、灌木叢和巖縫中。適應(yīng)性較強(qiáng),喜溫暖、涼爽和光照充足的氣候條件,能耐陰、耐寒和耐旱。對土壤要求不甚嚴(yán)格,但以濕潤、肥沃的土壤為好;忌積水。
【種植技術(shù)】
1、選地整地:選擇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zhì),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質(zhì)壤土的平地或緩坡地。每667平方米用堆肥或圈肥2000~2500千克,加拌磷肥20~25千克作基肥?;嗜鰟蚝?,深耕30~40厘米,耙細(xì)整平,作畦,畦寬100~130厘米,畦長視地形而定。
2、種植方法:多用種子繁殖。
(1)采收種子:選擇粗壯植株做種株,開花后剪去部分側(cè)枝和花梢部,以減水養(yǎng)分消耗。果實成熟尚未開裂時連梗采下,放于通風(fēng)干燥的室內(nèi)候熟數(shù)日后曬干、脫粒。一般每667平方米可采種25千克。
(2)播種:多采用條播。秋播于11月,春播于3月中、下旬。按行距30~40厘米開4~6厘米淺溝,將種均勻撒在淺溝內(nèi),用細(xì)土覆蓋,輕輕壓實后澆水。有條件的可蓋一層薄草,保持土壤溫度。每667平方米用種子1千克。秋播于翌年3~4月出苗;春播20天左右出苗。
【栽培管理】
1、間苗:幼苗長出2或3片葉時間苗,以幼苗葉片不重疊為度。苗高12~15厘米時定苗,株距為10~15厘米,行間按三角形留苗。間苗后澆水,適當(dāng)追肥。補(bǔ)苗要帶土移栽,不能傷及根部。補(bǔ)苗后澆水,使根和土壤密結(jié)。
2、中耕除草:苗期選陰天拔除雜草,定苗后結(jié)合追肥松土除草。7~8月氣候炎熱時,要進(jìn)行2次松土,以防土層板結(jié)。第2年植株生長旺盛,結(jié)合追肥培土壅根,防止倒伏。植株封畦后,應(yīng)停止除草,以免折斷莖枝。
3、追肥:苗期施薄肥1次,用10%淡人糞尿或2%尿素水。定苗后用人畜糞水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用量1000~1500千克,9月,如植株長勢不好,宜加施人糞尿每667平方米1000千克。入冬植株枯萎后,淺松表土,每667平方米鋪施腐熟畜糞或土雜肥1000千克。第2年出苗后,追施淡人畜糞尿每667平方米1000千克。6~7月開花前再追施人畜糞尿1500千克。
4、打頂:從第2年起,植株生長迅速,為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進(jìn)根部生長,可在株高40~50厘米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
5、病蟲害防治:
(1)病害:
①褐斑?。褐饕:θ~片。防治方法:雨后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土;做好清園工作,用1:1: 1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葉面。
②根腐病:危害根部。防治方法:雨后及時排水,及時清除病株并用石灰撒入病穴,用50%退菌特500倍液噴根部。
(2)蟲害:
①蚜蟲:吸食莖葉汁液,受害植株莖葉發(fā)黃。防治方法:冬季清園,燒毀落葉枯枝;在葉面上噴灑50%殺螟松1000~2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劑1500倍液。
②地老虎:以幼蟲為害,在苗期咬斷植株根莖。防治方法:施用充分腐熟的糞肥;用燈光誘殺成蟲,白天在植株根部捕殺或用毒餌誘殺幼蟲;為害期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澆灌。
【收獲與加工】栽培品于播種后2或3年采收,秋季倒苗后挖取;野生的在春秋兩季采挖,以8~9月苗枯前采挖為佳。挖取后,除去殘枝和須根,趁鮮時用竹刀刮去外皮,洗凈、曬干,遇陰雨時也可用微火烘炕。曬或烘烤均應(yīng)保持清潔,勿粘灰塵,影響質(zhì)量。
【藥材形狀】呈長圓柱形成長圓錐形,根頭部較粗,向下漸細(xì)稍彎或扭曲,偶有分枝,長7~27厘米,直徑0.8~3厘米。蘆頭長短、粗細(xì)不等,一般1~3個。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根上部有深陷蚯蚓體表橫紋,下部有淺縱溝槽及縱皺紋,并有突起及須根疤痕。體輕泡,質(zhì)松,折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海綿狀。無臭,味微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