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證是病位淺在肌膚的證候。一般為六淫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機體后,邪留肌表,出現正氣(衛氣)拒邪的一系列癥狀,多為外感病初起階段。表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淺和病情輕的特點。常見于外感熱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傳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階段。
主證:以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舌苔薄白,脈浮為基本證候,常兼見四肢關節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癥狀。
由于外邪有寒熱之分,正氣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強弱不同,表證又分為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證。
主證: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
病機:邪正相爭于表,故發熱,惡寒。熱邪犯衛,汗孔失司,則汗外泄。熱傷津而口渴。熱邪在表,故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常用方劑:銀翹散。
主證:表證而惡風,惡寒有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力。
病機:體質素虛,衛陽不固,故惡風,汗出,脈浮而無力。
治則:調和營衛,解肌發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
主證: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病機: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爭,故惡寒發熱,邪氣侵犯體表經絡,致衛氣營血運行不暢,故頭身肢體酸痛。正邪相爭于表,故脈浮。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主證: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病機: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氣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發熱惡寒而無汗,脈浮而有力。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辨別表寒證與表熱證,是以惡寒發熱的輕重和舌象脈象為依據。表寒證是惡寒重發熱輕,表熱證是發熱重惡寒輕,表寒證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表熱證舌苔薄白而不潤,脈浮數。此外,風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熱,由表寒證變成表熱證,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熱,表寒證(或表熱證)可以轉化為里熱證。
辨別表虛證與表實證,結合病人體質,以有汗無汁為依據。表實證為表證而無汗,年青體壯者多見;表虛證為表證而有汗,年老體弱或久病者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