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硫黃為斜方晶系礦物天然硫黃礦Sulfur,或用含硫礦物加工制成。全年均可采挖或加工。采得后,加熱熔化,除去雜質,倒入模型中,冷后取出。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有藥制:凡用四兩,先以龍尾蒿自然汁一鎰,東流水三鎰,紫背天葵汁一鎰,粟遂子莖汁一鎰,四件合之攪令勻一。坩堝用六一泥固濟底下,將硫黃碎之,入于堝中,以前件藥汁旋旋添入,火煮之,汁盡為度了。再以百部末十兩、柳蚛末二斤、一簇草二斤,細銼之,以東流水并藥等同煮硫黃二伏時,日滿,去諸藥,取出,用熟甘草湯洗了,入缽中研二萬匝,方用(《雷公》)。唐代有研(《千金翼》)、燒灰(《顱囟》)、火煉(《本草圖經》)等制法。宋代有“與水銀結砂子研細”、“研細水飛”、“滴生甘草水研一伏時”(《圣惠方》);煮制:硫黃三分,水三大盞煮盡,取出(《圣惠方》);酒煮:酒煮令黑色,細研(《圣惠方》);炒制:研,微火上炒 勿令焦(《產育》);煨制:蘿卜切去蓋剜作甕子,入硫黃在內,以竹針蓋定,正安糠火煨一宿,取出研細(《三因》);煅制:舶上硫黃十兩,先飛煉去砂石,秤研為細末,用砂合子盛令八分滿水,和赤石脂封縫,鹽泥固濟(曬)干,露地先埋一水罐子,盛水滿坐合子在上,又以泥固濟訖,常以三斤火養三日三夜。足加頂火一煅成候冷取藥(《藥證》);明、清尚有豆腐制:人豆腐中煮三五沸(《醫學》);硝石制:一兩,透明者同硝石(一兩)為末,磁瓦器內慢火炒,用柳木棰攪,不可猛火以傷藥力,研極細,名二氣末(《要訣》);醋制:醋煮水漬過用(《原始》);豬大腸制:入豬大腸爛煮三時用(《握靈》);寒水石制:硫黃十兩研為末,加入寒水石一兩,亦研為末,和在一處,以水化之,寒水石化而硫黃不化也,候其水干,然后取出用之(《新編》)。
【現代炮制方法】
1、硫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敲成小塊。
2、制硫黃:
①豆腐制:取凈硫黃塊與適量豆腐同煮至豆腐呈黑色或墨綠色為度,取出,漂凈,晾干或陰干。硫黃每100千克用豆腐200千克。
②蘿卜制:取凈硫黃與蘿卜共煮至蘿卜爛時,取出,干燥。硫黃每100千克用蘿卜40千克。
③豬大腸制:取硫黃灌入豬腸內,煮后晾干?;驅⒘螯S放人生豬腸內,兩端扎緊,放熱湯中煮3小時,反復3次,每次另換豬腸。
【飲片性狀】硫黃為不規則的小塊,黃色或黃綠色,具光澤,表面不平坦,微顯不同色澤的層狀體。較重(密度2.05~2.08克/立方厘米),質酥,輕打可碎(硬度1~2),斷面基本與表面同,但顏色更鮮艷。有明顯的硫黃氣,味淡。制硫黃黃褐色或黃綠色,硫黃臭氣不明顯。
【質量標準】硫黃含硫(S)不得少于98.5%。
【炮制目的】硫黃味酸性溫,有毒。歸腎經、大腸經。具有補火助陽通便,解毒殺蟲療瘡的功能。
生品解毒療瘡,用于疥癬,禿瘡,陰疽惡瘡。內服需用豆腐制,以降低其毒性,能補火助陽通便,用于陽痿足冷,虛喘冷哮,虛寒便秘。
【應用選擇】
1、生用
(1)疥癬:常與苦參、雄黃、白芷、蛇床子、花椒等同用,外敷,具有殺蟲止癢作用,可用于疥瘡濕疹干癬,如一掃光(《處方集》)。亦可本品單味研末,麻油調涂,治疥癬。也可與苦參、蛇床子等配伍,煎湯外洗,有殺蟲止癢之功。
(2)汗斑、粉刺:常與雄黃、蛇床子、輕粉、密陀僧等同用,醋調搽敷患處,功能清血化瘀,可治汗斑面痣,紫白癜風,黑白斑痕,雀斑粉刺,如密陀僧散(《外科正宗》)。
2、制用
(1)腎虛氣喘:常與附子、肉桂、補骨脂等同用,具有溫腎散寒,鎮逆定喘作用,用于腎陽衰弱,下元虛冷,腎不納氣,胸中痰壅,上氣喘促者,如黑錫丹(《局方》)。
(2)陽痿:常與鹿茸、補骨脂、菟絲子等同用,具有補火壯陽,溫腎益精作用,可用于命門火衰,陽事不舉,小便頻數,腰膝冷痛等。
(3)虛冷便秘:常與半夏、生姜同用,具有溫陽通便作用,可用于老年虛冷便秘,或寒濕久瀉,如半硫丸(《局方》)。
孕婦慎用,不宜與芒硝同用。
【現代研究】人工制備硫黃和石硫黃的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均由斜方硫組成。在人工制備硫黃的衍射圖上,特征線較石硫黃的稍弱,余均雷同。石硫黃必含多種共存成分,人工制備硫黃的成分,相對純凈的程度取決于制備工藝。有資料表明,人工制備硫黃含砷量仍有可能高于石硫黃。從硫黃的散劑溶出成分中,可知它并不純凈,各種混入成分在酸、堿介質中的溶出量基本屬同一比例。而自然硫中金屬成分集中于堿溶,反映了該自然硫中的共存礦物主要是不溶于氯化氫的黃鐵礦等硫化物礦物。
炮制后(蘿卜制、熔融法、油炙法)硫黃中As2O3含量顯著降低,說明古人通過炮制去毒是有科學道理的。但硫黃的毒性成分是否僅指砷一種,目前的豆腐制對硫黃中砷的含量及其毒性的影響,值得進一步研究。硫黃與豆腐只有在鐵鍋或銅鍋中同煮并與鍋底接觸時豆腐才會顯黑綠色,而當炮制是鋁鍋、不銹鋼的或非金屬容器時豆腐不會變綠色。此并非是硫黃與豆腐同煮的過程產生的,而硫黃與鐵鍋在加熱過程中產生了某種化學反應的結果。黑色粉狀物質經X衍射相分析,證明系鐵的化合物同硫的混合物,其組分除硫以外,主要是硫化亞鐵。硫黃在銅中產生的黑色物質,其化學組分除硫以外,主要是硫與銅的化合物。因此認為對炮制容器及炮制作用還值得研究。
【附】文獻摘錄:“用芭蕉搗汁煮之后,以甘草湯煮之大無毒。”(《粹言》)“火中熔化,即投入水中去毒。”(《景岳》)“老人風秘,用宜煉服。”(《本草正》)“石硫黃一斤,豬大腸二尺,將硫黃為末,實豬大腸中,爛煮三時,取出去皮……以其大熱有毒,故用豬腸爛煮以解之。”(《集解》)“寒水石制硫黃,非制其熱,制其毒也。去毒則硫黃性純,但有功而無過可用之而得宜也。”(《新編》)
【總結】硫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古代所用的硫黃都為石硫黃,常夾帶雜質及帶有腥臭氣,故要有多種炮制方法提煉精制以達純凈和去毒。現代多用升華硫,雜質中重金屬量是少于石硫黃,但據報道鈣、鎂、鋁等雜質,甚至砷量仍較高,用前仍應依法進行炮制?,F代是用明代《醫學綱目》所載的豆腐煮制法進行炮制。硫黃與皮膚接觸后變為硫化氫與五硫磺酸,而起溶解皮膚角質和殺滅皮膚寄生蟲作用。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對疥蟲有殺滅作用。內服后變為硫化物或硫化氫,刺激胃腸黏膜,使胃腸興奮蠕動,發揮緩瀉作用,用硫黃治療老人便秘可能與此有關。本品有毒,對炮制時用過的豆腐應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