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川楝子為較常用中藥材。又名金鈴子,有悠久的應(yīng)用歷史。為胸痛、脅痛、胃痛、疝痛、痛經(jīng)、蟲積腹痛常用之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cc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果實。主產(chǎn)四川的萬縣、綿陽、樂山、南充等地區(qū)。此外,貴州、云南、湖北等省亦有分布。野生或栽培。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平壩及丘陵地帶,喜向陽溫暖氣候。
【種植技術(shù)】
1、氣候土壤:川楝性喜向陽溫暖,能耐潮風而不能耐蔭蔽。各種土壤均適宜栽種,且能耐堿土,不論平地、丘陵、荒山,凡土層深較厚的向陽之處,均能生長,如土壤肥沃,生長更為茂盛。
2、繁殖方法:有育苗移栽、直播造林、萌芽更新三種方法。
(1)育苗移栽:
①采種:川楝果實一般在11~12月成熟,當果皮呈黃色時,即可采收。選擇生長強壯20~30年生母樹采種為好。一般1千克重約850粒。
②儲藏:種子采回后,儲藏方法有三種。一是將果實浸泡水中漚5~6天取出,除去果皮果肉,曬干后用瓦罐或籮筐儲藏。二是將果實連皮曬干儲藏,至翌年播種前,再除去果皮果肉播種,但因冬季太陽較少,不易曬干。三是將果實去掉果皮、果肉后略為晾干,用河沙埋藏,一層河沙一層果實,至翌年取出播種。此法可以提早種子發(fā)芽時間,且產(chǎn)苗率也高。故爾采用此法育苗較好。
③播種育苗:川楝播種一般為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下旬,以早播為好。4月份播種則生長不良。播種前先將土地深翻34厘米左右,耙細整平,然后開成100~1300厘米的畦,畦高12~15厘米,畦溝走道約27厘米。畦上橫開播種溝,深約3厘米,然后將浸種2~3天的川楝果實按行距30厘米、株距7厘米播種,每處一粒,蓋以堆肥和細土,厚3~5厘米,然后再施清糞水,每667平方米1000~1500千克。
④移栽:育苗繁殖的,一般在苗床生長1年,株高120~220厘米,根際直徑1.2~1.5厘米,即可移栽定植。屋側(cè)、路旁、田地、地角均可栽種。一般株行距250~330厘米,每穴1株。移栽期以春季萌芽前為最適宜。
(2)直播造林:于春季2~3月,在荒山或熟地按行距270~330厘米挖穴,直徑70~100厘米,深50~65厘米,然后每穴直播果實2~3粒(深16~20厘米),發(fā)芽后間苗1~2次,最后每穴留苗1株,生長期中,除草施肥2~3次。
(3)萌芽更新:川楝萌芽力強,且萌芽的生長亦極快,一年生者可高達170~200厘米,2年生者則可高達300~340厘米。因此,砍去樹干剝皮后,留下根樁,還可萌發(fā)新枝。采伐時期以秋分至春分之間為好。若萌芽叢生時,每株只留1~2根,并在根部培壅泥土。
【栽培管理】
1、勻苗:播后需2個月左右始能發(fā)芽,待幼苗長至7~10厘米時,即可勻苗,每穴留苗3~4株。至苗高17~20厘米時定苗,每穴留苗1株。
2、中耕除草:一般中耕除草3~4次,播種后發(fā)芽前除草1~2次,出苗后至苗高35厘米許,在枝葉封林前,中耕除草1~2次。
3、灌水:播種后至發(fā)芽前,應(yīng)根據(jù)天氣情況,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早日發(fā)芽,發(fā)芽后至苗高17厘米時,若久晴不雨,也應(yīng)灌水。
4、施追肥:幼苗生長7~10厘米高時,于勻苗后可施清糞水每667平方米1500~2000千克,定苗時再施入畜糞每667平方米2500~3000千克,以促進幼苗生長。
5、防蟲:幼苗剛出時,有土蠶為害,可用6%可濕性六六六噴射防治。
【收獲與加工】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或烘干即成。
【藥材形狀】核果呈球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直徑1.7~2.3厘米。表面棕黃色或棕色,有光澤,皺縮或略有凹陷,具縱棕色小點,頂端有點狀柱基殘痕,基部凹陷處有果柄痕。外層果皮薄,革質(zhì),與果肉間常有空隙,果肉黃白色或淺棕黃色,質(zhì)松。果核堅硬木質(zhì),球形或卵形,有多條隆起的棱線。種子紫黑色,扁橢圓形,表面具細小突起,富油性。氣特異,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