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天南星為常用中藥材。具有祛風定驚、燥濕化痰、散結消腫的功能。歷代用藥比較復雜。植物來源主要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異葉天南星Arsaema heterophyllum BI.、東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maxin及虎掌天南星Pinellia pedalisecata Schott. 的塊莖。天南星和異葉天南星分布于陜西,四川,甘肅,貴州,湖南,湖北等??;東北天南星分布于東北,山東,河北等??;虎掌天南星分布于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省。
【生長環境】多生長于林下、灌木叢陰濕地或荒地草中。
【種植技術】
1、選地育母:天南星適生于土層深厚的肥沃沙質土壤,需要事先培育母種,然后栽種。其培育母種的方法是采摘成熟天南星種子,做畦播種。春季3~4月,秋季8~9月均可播種。畦寬47厘米,澆水使土壤潤濕,然后將種子均勻地撒在畦上,覆土3厘米左右。播種后應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生長。如春季4月播種的,生長半年至10月間,即可采挖地下球狀形的小塊根(俗稱母),挖出之后混合沙土放在室內或窖內保存,溫度不能超過5℃,以免冬季發芽腐爛,翌年春節即可栽種。秋季播種的,第2年4月即可采挖栽種。
2、栽種:春季4月間,在選好的土地上翻地作畦,畦寬84厘米,順畦開溝,溝距44厘米,沿溝施以腐熟的堆肥500千克/667平方米,然后將育母單個栽于溝內,株距13~16厘米,覆土3厘米左右,過深則地涼,根莖生長無力;太淺則養分供給不足,又不耐旱。栽培后澆水,并經常注意土壤的適當水分。6月上旬追肥1次,可施用火土灰或枯餅,7月中旬或下旬再施追肥1次。天南星喜陰,在炎熱的伏天,注意澆水,必要時予以遮陰,以免旱死。
【收獲與加工】秋分之后(9月下旬),選擇晴天,將全株挖出,除去地上部分和須根,再用竹刀削去塊根的皮,或用麻袋片搓去表皮,雨天不要刮皮,否則容易腐爛。天南星有毒,刮皮時須戴上手套。刮皮之后用水洗凈,放于太陽下曬2天,再打硫黃火(每100千克天南星用硫黃1千克),然后曬至全干。加工需在霜降前結束,因過霜降后表皮不易刮掉。一般667平方米可產干天南星150千克左右。
【栽培管理】天南星栽后保持土壤濕潤,勤澆水,及時松土保墑。忌積水,7月份苗高16~20厘米時,追施500千克人糞尿。8月份追施硫酸銨15克或餅肥50千克。除作種用的花穗外,其余全部摘掉。
【藥材形狀】
1、天南星:塊莖呈扁圓形,直徑2~5.5厘米。表面淡黃色或淡棕色,頂端較平,中心莖痕微凹,有葉痕環紋,周圍具麻點狀根痕,周邊無小側芽。質堅,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辛而麻舌。有劇毒不宜口嘗。
2、異葉天南星:塊莖為扁圓球形,直徑1.5~4厘米。中心莖痕深陷,呈凹狀,周圍有1~2列顯著根痕,周邊偶有少數微凸起的小側芽,有時已磨平。余同“天南星”。
3、東北天南星:塊莖呈扁圓形,直徑1. 5~4厘米。中心莖痕大而較平坦,環紋稍呈淺皿狀,麻點根痕細而不整齊,周圍有微突出的小側芽。余同“天南星”。
4、虎掌天南星:塊莖為不規則,由主塊莖與多數附著的小塊莖組成,類似“虎掌”。直徑1.5~5厘米,每一塊莖中心都具莖痕,周圍有麻點狀根痕。余同“天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