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垂盆草又名山護花、鼠牙半支、狗牙草,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名“鼠牙半支”。載:“鼠牙半支,生高的石壁上,立夏后發苗,葉細長如米粒,蔓延絡石,其根嵌石罅內,臼如鼠牙。”其性涼,味甘、淡,歸肝、膽、小腸經,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等癥。其鑒別方法可分為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及薄層色譜法鑒別。
1.性狀鑒別
垂盆草莖纖細,長可達20cm以上,部分節上可見纖細的不定根。3葉輪生,葉片倒披針形至矩圓形,綠色,肉質,長1.5~2.8cm,寬0.3~0.7cm,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狹,有距。氣微,味微苦。
2.顯微鑒別
垂盆草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外壁增厚,內層約10列薄壁細胞。中柱小,維管束外韌型,導管類圓形。髓部呈三角狀,細胞多角形,壁甚厚,非木化。緊靠韌皮部細胞和髓部細胞中含紅棕色分泌物。
3.薄層色譜法鑒別
取垂盆草粉末3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垂盆草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4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