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引起源于何時尚未考證,至少在《傷寒雜病論》已經使用了,如桂枝湯中的姜棗即是使用藥引的典范,但當時以至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并無藥引的概念。大面積使用藥引是在宋代,當時官方設立了“醫藥和劑局”和“惠民局”藥局的產生特別是第一部成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頒布促進了成藥的發展,也促使藥引得到廣泛使用。據有學者統計,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788種中成藥中,幾乎每一種都記述了應配伍引藥的內容及服用方法,涉及中藥達90多種,成為中成藥與引藥配伍應用的典范。如八正散用燈芯可以導熱下行;失笑散用醋調服,引藥入肝經,同時對瘀血疼痛有效;涼膈散用白蜜,既可緩和硝黃之峻,又能存胃津,潤燥結……金元以后,醫家習慣在煎好的藥物中加入或用藥引來煎煮中藥,到明清時期應用藥引已比較普遍。元代名醫王好古在論述牽牛子時就指出該藥“以氣藥引之則入氣,以大黃引之則入血。”
需要指出的是,藥引與引經藥的概念有交叉之處,因而許多人認為藥引就是引經藥,其實不然,藥引可能具有引經作用,也可能不具備。藥引一般具有引經、增強療效、調和脾胃、解毒、矯味等作用中的一種或一種以上功能。同時藥引大多是一些生活常見藥,還有不少是食物。
古代醫家講究在湯劑中加藥引
明代孫志宏在論述了煎藥的種種注意事項后,還特別叮囑“若外有煎成磨調、化入之藥,并煎藥引,極宜點檢。”
《醫述》引《醫學階梯》指出了藥引在湯劑中的作用,“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并提出“古人用湯,必須置引”。《傷寒雜病論》的桂枝湯用生姜、大棗,既可輔助發揮湯劑的發汗功能,又可調和脾胃,是使用藥引的典范。李東垣補中益氣湯,也用姜棗,卻不是為了發汗,其意應是輔助健脾和胃。藥引有許多妙用,“不可不考”。
明代李梴轉引汪機的說法:“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把藥引的作用夸大到極致。
清代龍之章也指出:“大藥引子甚是得力”,“治病引子最為先,引子便是先鋒官。先鋒如硬實,他自打敵前……好似烏騅馬,全在霸王去著鞭。又如青龍刀,全在關帝去傳宣。幸當用藥時,不妨此筆添。”龍浚川補充說:“自古用兵最重先鋒,取能沖陣開路,直搗敵巢。用藥如用兵,此言大藥引子亦如是也。不得謂其大而減之。”
清代汪昂介紹自己的著作《湯頭歌訣》的特色時指出,該書“藥味藥引,俱令周明”。《湯頭歌訣》流行至廣,影響至深。從中可以推想清代時藥引已經極為普遍使用。
藥引的具體使用
古代有些善于總結經驗的醫家,也把用于不同功能的藥引進行了總結歸納,如明代龔廷賢指出:“湯劑……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濕加生姜煎。補元氣加大棗煎。發散風寒加蔥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
《醫學階梯》中列舉了大量藥引,迻錄如下:
“古今湯方莫盡,藥引無窮,臨機取用,各有所宜。如發表用鮮姜;溫中用煨姜。解脹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調營益衛用大棗;瀉火疏風用紅棗。補氣益肺用龍眼;瀉火安神用燈心。表皮用蔥葉;表肌用蔥白;表里用蔥莖。健脾用湖蓮;止痢用石蓮。治風用桑葉;治濕用桑枝。固腎用蓮蕊;澀精用蓮須。保胎用陳苧根;安胎用鮮苧根。抑脾用青荷葉;疏土用枯荷梗。補心用新小麥;止汗用浮小麥。清疏土用枯荷梗。補心用新小麥;止汗用浮小麥。清熱解煩用青竹葉;利水瀉火用淡竹葉。消瘀通經用赤糖;止痛溫中用飴糖。安中益脾用陳壁土;止嘔和胃用新黃土。消瘀用藕節;止血用側柏葉。止呃用柿蒂;涼大腸用柿霜。消熱痰用竹瀝;瀉實火用竹茹。導虛火用童便;益真陰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黃、松脂;祛舒筋用黃松節。定喘用白葵花;療痢用赤、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