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九月丁香_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_久久综合免费_色屁屁www影院入口免费观看

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找藥材
找藥材
中成藥
找資訊
找醫(yī)院
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資訊 > 中藥泡制
中藥禁忌 中藥養(yǎng)生 藥理分析 中藥種植 中藥偏方 中藥泡酒 中藥泡制 行業(yè)新聞 中藥鑒定 藥膳食療

桑葉炮制方法與標準

時間:2021-09-17 16:21:21 作者:
【藥材來源】桑葉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L.的干燥葉。秋季霜降后采收,除去雜質,干燥。【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燒灰法(《食療》)。宋代有微炒法(《圣惠方》)。明代有燒存性、蒸熟(《綱目》),焙、蜜炙(《準繩》),九蒸九曬、酒拌蒸(《醒齋》)等法。清代有蜜水拌蒸(《逢原》)、炒(《尊生》

藥材來源】桑葉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L.的干燥葉。秋季霜降后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唐代有燒灰法(《食療》)。宋代有微炒法(《圣惠方》)。明代有燒存性、蒸熟(《綱目》),焙、蜜炙(《準繩》),九蒸九曬、酒拌蒸(《醒齋》)等法。清代有蜜水拌蒸(《逢原》)、炒(《尊生》)、焙(《串雅外》)、芝麻研碎拌蒸(《得配》)等法。

現代炮制方法

1、桑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搓碎,去柄,篩去灰屑。

2、蜜桑葉: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凈桑葉片中拌勻,悶潤,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微有光澤,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桑葉每100千克用煉蜜25千克。

飲片性狀】桑葉為不規(guī)則的片狀,黃綠色或淺黃棕色,上表面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葉脈凸起,小脈交織成網狀;質脆,氣微,味淡、微苦、澀。蜜桑葉表面黯黃色,微有光澤,略帶黏性,味甜。

質量標準】桑葉水分不得過15.0%,總灰分不得過13.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4.5%,醇浸出物不得少于5.0%,含蘆丁不得少于0.10%。

炮制目的】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經、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功能。

桑葉以生用為主,生品長于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多用于風熱感冒之發(fā)熱、頭昏頭痛、咳嗽、咽喉腫痛,肝熱目赤、澀痛、多淚,肝陰不足之目昏眼花。蜜炙后清肺潤燥作用增強,多用于肺熱燥咳。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熱感冒:常與菊花、連翹、桔梗等同用,能增強疏風清熱作用,可治外感風熱之發(fā)熱、頭昏頭痛、咳嗽及咽喉腫痛,如桑菊飲(《條辨》)。

(2)目赤腫痛:常與菊花、決明子、車前子同用,具疏風瀉火作用,可治風熱上擾,目赤腫痛或羞明流淚,頭痛頭昏者。

(3)眩暈:常與黑芝麻同用,具有補肝腎,清熱明目作用,可用于肝腎陰虛之眩暈耳鳴、目暗昏花,如桑麻丸(《集解》)。

2、制用

(1)外感燥熱:常與杏仁、貝母、豆豉、梔子皮等同用,功能清宣涼潤,可治外感燥熱之身熱頭痛、口渴、干咳無痰者。亦可單味蜜炙,煎服,治小兒渴(《勝金方》)。

(2)溫燥傷肺:常與石膏、杏仁、人參、麥冬、枇杷葉、阿膠等同用,能清燥潤肺,可用于溫燥傷肺,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配伍木蝴蝶、射干、蟬蛻、赤芍、甘草等,可治咽喉源性咳嗽,如桑射湯(《山東中醫(yī)雜志》)。

現代研究】桑葉主含黃酮類化合物,如蕓香苷、槲皮素、異槲皮苷、桑苷、桑黃酮等。尚含β-谷甾醇,菜油甾醇,多種酸類、酚類,維生素Bi、B2、C,鞣質及微量揮發(fā)油。藥理實驗證明,桑葉有降血糖和抗菌等作用。此外,桑葉還有降血脂、抗炎、抗衰老、抗腫瘤等作用。據臨床報道,10%的桑葉注射液肌注,治療下肢水腫效果較好。桑葉、明礬經水煎治療螫傷,效果顯著。目前對桑葉的炮制研究資料較少,以蕓香苷為成分指標,對不同采集期的桑葉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霜前桑葉中蕓香苷含量比經霜桑葉高;霜前從8~10月蕓香苷含量逐漸升高,經霜后的含量卻驟然下降;自然脫落葉的含量最低。因此,僅從蕓香苷含量變化認為,桑葉經霜后采收似不妥,自然脫落葉則不宜入藥。關于桑葉炮制前后綠原酸的含量變化,認為生品中綠原酸含量顯著高于蜜炙品。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炒、蒸制等。

2、文獻摘錄“燒存性”(《綱目》)。“炒”(《尊生》)。“蜜炙”(《準繩》)。“蜜水拌蒸”(《逢原》)。“酒拌蒸曬”(《醒齋》)。“搗末,丸散任服或煎水代茶之,又霜后葉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殊勝,又微炙,和桑衣煎服治痢及金瘡諸損傷止血。震亨日:經霜桑葉研末米飲服,止盜汗”(《指南》)。

總結】桑葉從唐代開始采用不同方法進行炮制,其中以蜜炙法應用較為廣泛。認為經蜜炙后,能增強潤肺止咳的功效。近年來各地炮制規(guī)范中收載的大多是生桑葉和蜜炙桑葉。《中國藥典》2010年版僅收載生桑葉。

桑葉的采集時間,自古以來習慣在秋季霜降后采收,認為桑葉以老而經霜者為佳,故入藥用冬桑葉,亦稱“霜桑葉”或“經霜桑葉”。現代也要求桑葉在10~11月經霜后采收。桑樹的葉生長期較長,每年4月有嫩葉長出,至霜后11月開始落葉,每年霜期約在10月底,霜后20天開始落葉,因此若按傳統(tǒng)習慣以霜后葉片尚未脫落時采收為佳。但實驗表明,霜前桑葉中蕓香苷含量比經霜桑葉中蕓香苷含量高;經霜后桑葉其蕓香苷含量明顯降低。故認為桑葉經霜后采收似不妥,自然脫落葉則不宜入藥。因該結果僅限于蕓香苷的含量變化,桑葉尚含多種成分,這些成分在經霜前后有何變化,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另外,桑葉有蜜炙用的習慣,其所含成分蜜炙后有何影響,亦值得研究。


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