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內補黃芪湯能治療什么疾病?內補黃芪湯的功效作用是什么?以下搜藥網小編給大家詳細講解下內補黃芪湯的功效作用以及內補黃芪湯能治療什么疾病吧,希望對大家健康有幫助
本方有補益氣血、養陰生肌的功效。治癰疽潰后,氣血皆虛,潰處作痛,倦怠懶言,間或發熱,經久不退,脈細弱,舌淡苔薄等癥。
黃芪: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芍藥:中藥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具有鎮痙、鎮痛、通經作用。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癥有效。
川芎:常用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川芎辛溫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達巔頂;又入血分,下行可達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廣泛,適宜瘀血阻滯各種病癥;祛風止痛,效用甚佳,可治頭風頭痛、風濕痹痛等癥。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腸燥便秘。酒當歸活血通經。用于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跌撲損傷。
內補黃芪湯,中藥方劑名,出自《證治準繩》,有補益氣血、養陰生肌的功效。治癰疽潰后,氣血皆虛,潰處作痛,倦怠懶言,間或發熱,經久不退,脈細弱,舌淡苔薄等癥。
【方劑方歌】
內補黃芪四物湯 參苓麥草肉桂藏 再加遠志并姜棗 補益托疹效力彰 。
【方劑組成】
黃芪(鹽水拌炒)二錢,熟地黃(酒拌)、人參、茯苓、甘草(炙)各五分,芍藥(炒)、川芎、官桂、遠志(去心,炒)、當歸(酒拌)各八分,麥門冬(去心)五分,作一劑。
【用法用量】
水一盅半,姜三片,棗二枚,煎六分,食遠服。
【各家論述】
1.清•吳謙等《醫宗金鑒》曰:內補黃芪湯,治潰瘍口干。此方以十全大補湯內去白術,加遠志、麥門冬。去白術者避其燥能傷津也。加遠志、麥門冬者,以生血生津也。如癰者,加乳香、沒藥以定痛。硬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消硬也。以上凡癰疽潰后諸虛者,當隨證酌用之。
2.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曰:本方治癰疽發背,諸瘡已破后,虛弱無力,體倦懶音,精神短少,飲食無味,自汗口干,脈澀不睡,并效。
3.明•周文秉《外科集驗方》曰:治諸瘡腫發背已破后虛弱無力,體倦懶言語,食無味,少睡脈澀,自汗口干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