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旺或心氣虛則煩躁、昏亂;肝陽亢(兼及肝火、肝風)則眩暈、痙厥;痰迷心竅則神志昏迷。治宜安神、鎮驚、開竅。
1.酸棗仁配遠志
酸棗仁味酸性收,補肝益膽,寧心安神,其中生棗仁泄肝膽之熱以安神,炒棗仁養肝血以安神;遠志通腎氣,上達于心,助心陽而安神益智。合用則安神益志更佳,主治心肝不足之失眠、心悸、健忘、多夢,如歸脾湯。
2.生龍骨配生牡蠣
龍骨甘澀,平肝潛陽,且鎮心安神;生牡蠣咸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合用則滋陰潛陽,鎮驚安神,止澀固脫,收斂正氣,主治陰虛陽亢之頭目眩暈,煩躁驚狂,失眠心悸,自汗盜汗,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3.珍珠母配石決明
珍珠母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且能制酸;石決明偏人肝經降肝火,平肝潛陽之力尤大,可代替羚羊角使用,又能清熱明目。合用則平肝潛陽,鎮心安神之功更著,主治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目眩,肝經風熱之手足痙攣,心虛有熱之心悸、失眠、驚癇等。
4.茯神配柏子仁
茯神補脾寧神宜治脾虛失眠,柏子仁養心安神。且脂多質潤而潤腸通便,宜治心虛的失眠。二藥合用,則心脾并補,善治思慮過度,心脾俱虛,癥見驚悸失眠,心慌不安,夜間盜汗者,方如養心湯。
5.蜈蚣配全蝎
兩藥作用相似,均能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相須為用。可治急慢驚風,中風面癱,破傷風等痙攣抽搐之證。
6.半夏配秫米
半夏燥濕和胃,秫米和胃安神。兩藥配伍,化濁和胃安神。用治胃有痰濁,胃不和而臥不安之證。
7.磁石配朱砂
磁石與朱砂,性寒質重,能重鎮安神清心;合用用于心腎不交所致的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亦可用治癲病。
8.天麻配川芎
天麻平肝潛陽、息風止痙之效甚佳,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力頗強。兩藥合用,有祛風止痛之功。用治頭暈欲倒,神昏多睡,偏正頭痛,項急,肩臂拘攣,肢節煩疼,皮膚癢等證。近代用治耳源性眩暈、血管神經性頭痛、慢性腦供血不足等。
9.白礬配郁金
白礬清熱消痰,郁金行氣開郁。兩藥合用,有行氣化痰開竅之功。用于痰氣壅阻,閉塞心竅所致的驚病,癲狂等。
10.百合配生地
百合甘寒、清心安神;地黃甘苦而寒、清熱養陰生津。合而用之,能清熱養陰、寧心安神。用治熱病后期,余熱未清,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神思恍惚等證。
11.百合配知母
百合甘寒入心經,清心安神;知母甘苦而寒,清熱除煩,滋陰降火。合用之,有清心安神,清熱養陰之功。用于熱病后期,余熱未清,虛煩驚悸,失眠多夢,神思恍惚。
12.天麻配鉤藤
兩者均屬平肝息風藥,可治肝陽、肝風,都有鎮靜、止痙作用。鉤藤以治熱痙為主,兼治高血壓;天麻則急慢驚風皆可用,又為治暈要藥。合用則功強面廣,古方如天麻鉤藤飲。
13.決明子配夏枯草
兩藥均性寒,人肝經,長于清肝、明目與降低高血壓,合用則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等。
14.半夏配天麻
半夏為治痰要藥,天麻為治暈要藥,眩暈多由風痰所致,故合用則化痰息風,主治眩暈、頭痛,古方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15.竹瀝配姜汁
兩者皆液汁藥,竹瀝性寒,以滑痰、鎮驚為功;姜汁性溫,可減竹瀝之寒,兼鼓動其勢。合用則可治癲癇狂亂,風熱發痙,以及失音、昏迷等證。
16.朱砂配黃連
兩者皆性寒,歸心經。朱砂為清心定驚,重鎮安神之要藥;黃連專于清心瀉火。合用治心火旺之心神不安,驚悸不眠等證,古方如朱砂安神丸。外敷兼療瘡毒。
17.石菖蒲配遠志
石菖蒲既安神而又開竅;遠志既安神而又祛痰。合用則主治痰壅心竅之神志躁亂,昏迷,睡臥不寧,健忘驚惕等,古方定志小丸中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