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九月丁香_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_久久综合免费_色屁屁www影院入口免费观看

歡迎您來到搜藥網
找藥材
找藥材
中成藥
找資訊
找醫院
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資訊 > 中藥泡制
中藥禁忌 中藥養生 藥理分析 中藥種植 中藥偏方 中藥泡酒 中藥泡制 行業新聞 中藥鑒定 藥膳食療

蒲黃炮制方法與標準

時間:2021-09-17 16:21:13 作者:
【藥材來源】蒲黃為香蒲科植物狹葉香蒲Typha angusti folia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竟糯谥品椒ā磕媳背瘎⑺螘r代有蒸、焙法(《雷公》)。唐代有炒黃的方法(《產寶》)。宋代

藥材來源】蒲黃為香蒲科植物狹葉香蒲Typha angusti foliaL、東方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或同屬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干后碾軋,篩取花粉。

古代炮制方法】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蒸、焙法(《雷公》)。唐代有炒黃的方法(《產寶》)。宋代仍用炒法;并有微炒(《圣惠方》)和微炒令赤之分(《產寶》),還有紙包炒的方法(《蘇沈》)。清代則沿用炒黑(《說約》)和蒸法(《鉤元》)。

現代炮制方法

1、蒲黃:取原藥材,揉碎結塊,除去花絲及雜質。

2、蒲黃炭:取凈蒲黃,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干。

蒲黃為花粉類藥物,質輕松,炒制時火力不可過大,出鍋后應攤晾散熱,防止復燃,檢查確已涼透,方能收貯。如噴水較多,則須晾干,以免發霉。

飲片性狀】蒲黃為淡黃色粉末狀,質輕,手捻有滑膩感,易附著手上,味淡。蒲黃炭表面棕褐色。

質量標準】蒲黃含水分不得過13.0%,雜質不得過10%。按干燥品計算,含異鼠李素-3-O-新橙皮苷和香蒲新苷的總量不得少于0.50%。

炮制目的】蒲黃味甘,性平。歸肝經、心包經。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

生品性滑,以行血化瘀,利尿通淋力勝。多用于瘀血阻滯的心腹疼痛,痛經,產后瘀痛,跌仆損傷,血淋澀痛。炒炭性澀,能增強止血作用。常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傷出血。

應用選擇

1、生用

(1)心腹疼痛、痛經:常與五靈脂同用,能增強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心腹疼痛,產后瘀痛,痛經,如失笑散(《蘇沈》)。

(2)血淋澀痛:常與木通、車前子、滑石等同用,具有利水通淋作用,可用于小便不通,血淋澀痛,如蒲黃散(《準繩》)。

(3)跌打損傷:常與紅花、當歸等同用,能增強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墜傷仆損,瘀血內阻,局部疼痛。

(4)癰腫:配伍大黃、冰片等,具活血解毒消腫作用,用于頸、面、腮部諸癰,小兒丹毒等,如三黃散(《瘍醫大全》)。

2、制用(炭藥)

(1)咯血、吐血:常與藕節、生地等同用,具有清熱涼血作用,可用于蓄熱吐血等。配伍旱蓮草、茜草根、側柏葉等,具止血清肺作用,可用于肺絡受傷,咯血或痰中帶血。

(2)便血:常與生地、當歸、槐角等同用,可用于大腸濕熱,陰絡受傷所致便血,如連蒲散(《金匱翼》)。

(3)尿血:常與冬葵子、生地黃同用,具涼血止血寧絡作用,可用于濕熱蘊結下焦,尿血時作。

(4)崩漏:常與艾葉、龍骨同用,具有止血固經作用,可用于沖任不固,崩中漏下,如蒲黃丸(《圣濟總錄》)。

現代研究】蒲黃含柚皮素、異鼠李素、槲皮素、β谷甾醇、異鼠李素-3-蕓香糖基-7-鼠李糖苷等,尚含棕櫚酸、琥珀酸及氨基酸類和20余種微量元。藥理研究表明,蒲黃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鎮痛,保護心肌,抗炎,影響免疫,興奮子宮及腸平滑肌和促進凝血等作用。通過對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按不同溶劑極性及不同化學成分類型提取,以小鼠的止血時間為篩選指標對各部位進行篩選,初步認為總黃酮部位為生蒲黃及其飲片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蒲黃具有較好的抗實驗性心律失常作用,可能與其阻滯Ca2+內流作用有關。目前對蒲黃的炮制研究主要是以浸出物、鞣質、微量元素等為成分指標,以止血作用為藥理指標,對炮制工藝進行了優選,同時也對其雜質控制方法進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定量總黃酮,結合正交設計對蒲黃炭的炮制工藝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蒲黃炭炮制的最佳工藝為控制溫度210℃炒8分鐘。以鞣質含量及小鼠的凝血時間、出血時間為指標,探討蒲黃的炮制意義及鞣質含量與其止血作用的關系。結果表明,蒲黃生品、炒黃品、炒炭品均有較好的止血作用;蒲黃中鞣質含量的高低與其止血作用不成平行關系。

蒲黃炒黃或炒炭后鞣質含量明顯降低,分別較生品減少26.28%和39.95%,但止血作用卻未見明顯減弱。對蒲黃藥材中的雜質控制方法進行的實驗結果表明,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時,未過篩網部分花粉粒很小,過篩部分雜質在20%以內,過篩效果較好,時間最短,是控制蒲黃雜質較理想的方法。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醋炒、酒炒等。

2、文獻摘錄“入藥要破血、消腫即生使;要補血、止血即炒用”(《證類》)。“補血須炒,破血宜生”(《回春》)。“逐瘀止崩止血炒黑,破血宜生”(《說約》)。“生用性滑,行血消瘀……炒黑性澀止血”(《分經》)。

總結】蒲黃的藥用記載始于《神農本草經》。其經炮制后藥用首載于《日華子本草》。明代以前蒲黃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和炒用,至清代以后,根據“血見黑則止”的理論,認為炒蒲黃即蒲黃炭。根據歷代本草的記述、理化研究及中醫臨床所需,認為炒蒲黃和蒲黃炭二者的炮制方法、藥用功效是有區別的。因此,對生蒲黃、炒蒲黃、蒲黃炭三者的成分、藥理及臨床的區別,亦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蒲黃炭的傳統制法要求“炒炭存性”。但是實際操作時,因蒲黃質輕,呈粉末狀,炒炭時火候很難掌握,火力稍大或翻炒不及時,就產生火星,引起燃燒,不僅造成藥材的大量損失,不易控制“炒炭存性”的程度,而且操作費工費時,對操作人員和周圍環境污染嚴重。同時炒炭后往往因為處理不當還容易引起燃燒或發霉。為避免上述不足,目前已采用恒溫箱烘制的方法制備蒲黃炭。該方法便于控制操作,利于勞動保護和節約藥材,但欲代替傳統的炒炭法尚需進一步研究,積累工藝參數,建立客觀質控標準。

據調查,蒲黃藥材中非藥用部位常達50%以上,嚴重影響藥材質量。為此,有人提出用100目篩振搖10分鐘時,過篩部分雜質在20%以內。亦有人根據蒲黃花粉粒直徑,過180目篩過篩來控制雜質含量。《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蒲黃入藥前要過七號篩。為保證藥材質量,應結合蒲黃花粉粒直徑,必要時附以顯微鑒別,規定雜質含量不得超過10%。


相關文章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