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古代炮制方法】南齊載有燒灰(《鬼遺》)。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羊脂制、黃精汁制(《雷公》)的方法。唐代出現了炙制(《千金翼》)、蜜制(《食療》)的記載。宋代有酥制(《圣惠方》);去毛、切片、酥炙(《指迷》),酒浸、酒炙(《總錄》),酒煮(《博濟》),火燎去毛后酒浸三宿再蒸熟焙干(《朱氏》),燎去毛醋炙、醋蒸(《濟生方》)等方法。元代有炒制(《瑞竹》)法。明代增加了醋煮(《保元》),鹽酒制(《普濟方》)的方法。清代有熬膏(《玉楸》)等炮制方法。此時,其炮制方法有十余種。
【現代炮制方法】
1、鹿茸片:取原藥材,燎去茸毛,刮凈,以布帶纏繞茸體,自鋸口面小孔不斷灌人熱白酒至灌滿,浸潤至透,邊蒸邊切,橫切薄片,壓平,干燥。
2、鹿茸粉:取原藥材,燎去茸毛,刮凈,劈成碎塊,研成細粉。
【飲片性狀】花鹿茸角尖部習稱“血片”、“蠟片”,為圓形薄片,表面淺棕色或淺黃白色,半透明,微顯光澤;外皮無骨質,周邊粗糙,紅棕色或棕色,質堅韌;氣微腥,味微成。中上部的切片,習稱“蛋黃片”,切面黃白色或粉白色,中間有極小的蜂窩狀細孔。下部習稱“老角片”,周邊粗糙,紅棕色,質堅脆。鹿茸粉為乳白色,淺黃色或紅棕色粉末,氣微腥,味微咸。
【炮制目的】鹿茸味甘、咸,性溫。歸腎經、肝經。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的功能。用于陽痿滑精,官冷不孕,贏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背冷痛,崩漏帶下等。
鹿茸炮制后,除去非藥用部位,便于調劑服用。酒制后增強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療效。
【應用選擇】
1、陽痿早泄常與巴戟肉、淫羊藿、遠志、川牛膝等同用,能補氣養血壯陽,用于氣血虛弱,怔忡健忘,陽痿等,如參茸補腎丸(《處方集》)。
2、腎虛消渴常與麥門冬、熟地黃、黃芪、酒蓯蓉、山茱萸、破故紙、牛膝等同用,用于腎虛消渴,小便無度,如鹿茸丸(《三因》)。
3、赤白帶下常與鹿角膠、炮姜、赤石脂、龍骨、炮附子等同用,可治婦女赤白帶下不止,如鹿茸丸(《圣惠方》)。
4、腰背冷痛常與川牛膝、五味子、石斛、菟絲子、杜仲、炮附子、煅陽起石、巴戟、官桂、澤瀉等同用,增強補腎壯陽的作用,用于腎虛少氣,腹脹腰痛,小腹急痛,手足逆冷,飲食減少,關節疼痛等癥,如鹿茸丸(《濟生方》)。
5、陽痿腳弱 常與酒羊躑躅、炒韭子、炮附子、桂心、澤瀉等同用,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用于小便不禁,陽痿腳弱等癥,如鹿茸散(《圣惠方》)。
【現代研究】鹿茸含有激素、膠質、蛋白質、磷酸鈣、碳酸鈣等。
據實驗,鹿茸各種浸出物,依等次而逐漸減少。水溶性浸出物中,含有大量膠質。灰分中的無機成分為鈣、磷、鎂等。鈣的含量,依等次逐漸增加。磷及鎂的含量,依等次逐漸減少。鹿茸精中含有激素及磷等。但茸毛中不含這些成分,或含量極微。據臨床實踐,茸毛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故炮制時必須除去茸毛。研究發現,現代凍干法加工的活性鹿茸與傳統炮制工藝的熱炸茸二者均可明顯增加骨密度、調節骨代謝、改善骨結構改變;與熱炸鹿茸組比較,活性鹿茸組可明顯降低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血清堿性磷酸酶(ALP)水平,對血清P、Mg含量也具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具有更好的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數果。
鹿茸能增強機體活力及心臟活動,有消除心臟疲勞等作用,能促進潰瘍和傷口的再生過程,加速愈合。還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能促進發育生長,改善睡眠和食欲,改善蛋白質代謝障礙和改善能量代謝,增強腎臟利尿功能。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酒蒸、酒浸、酒烘淬等。
2、文獻摘錄“用黃精自然汁浸兩日夜了,漉出。焙令干,細搗用,免渴人也”(《雷公》)。“制急燎去毛(烈焰中急燎之,防傷茸也),破開涂真酥油,炙脆候黃褐色,入劑研細”(《蒙筌》)。
【總結】鹿茸從南北朝劉宋時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范中收載的大多是酒制法或直接研粉法。認為酒能通脈絡,資其祛風活絡,治冷痹骨節疼痛。古代有羊脂油制可增強補腎壯陽的作用,黃精制免渴人也。
鹿茸炮制新工藝:先將鹿茸用瓷片刮去茸毛,加10%黃酒潤透,再將凈鹿茸置高壓鍋臍上,利用蒸汽蒸軟,邊蒸邊切成1~2毫米的薄片,壓平,陰干。這樣切出來的飲片,平整光滑,外形美觀。也不會出現裂片、翹片等現象。